【#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晏阳初其人其事其功》,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晏阳初其人其事其功
作者:
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01期
晏阳初:(1890—1900年)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总干事。1926年至1936年在河北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1950移居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晏先生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倡“义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在中国长沙、定县、重庆北碚以及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等地推进平民教育。其在渝所创之乡村建设学院,后并入西南师范学院。晏先生世界驰名,被誉为“最具有革命贡献的十大伟人”。主要论著:《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1937年)等。晏阳初博士1990年岁初在纽约寓所辞世。新闻媒介谥之为“蜚声中外的平民教育家”。博士以演说雄辩和组织事功擅长,是实践型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平未尝着意著书立说。国内出版界1989年相继推出《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既慰前贤,又益后人,功德无量。唯不知博士生前已及见到否?1890年—1990年,博士的生命长河,汩汩淙淙,浪花水沫,流走几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风尘。寿终正寝,尽其天年,自是人生一幸。由是而念及他留居大陆的最小的儿子晏福民却英年早逝,于十年动乱中含恨以终,便漾起几分怅惘。今日摩挲遗编,审视晏先生已然凝固了的生命长流,更有目迷五色、思绪难理之感。即如”蜚声中外”,而今域内国人对晏先生盛名恐已鲜有知者;“平民教育家”,更难解何所云而然。至于四十年代初季,晏先生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动画艺术大师狄斯尼(米老鼠唐老鸭艺术形象创造者)等人杰一起,同被美洲学界推选为“对人类发展做出革命性贡献的世界十大伟人”,听来更如出自爪哇国的海外奇谈。且无道其宏言谠论若“第五自由”者矣。“第五自由”论,起自二次大战后期。其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残灭人性的法西斯主义,提出”四大自由”口号:即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对之作了补充。他说:“我们不只能拥有‘四大自由’,还有第五自由,比较其他四项都显得伟大。没有它,我们能有四大自由?这就是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晏阳初传》)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这就是晏先生以“除文盲、作新民”为目标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的精义所在吧。
晏阳初是一位坐而论道、起而力行的实践型思想家:从一次大战在欧洲战场十万华工中开展识字运动,历经二十年代初倡导全国识字运动,发展而为“乡村建设”的定县试验及四川、湖南试验等过程,晏阳初的确是躬行践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他漫长而曲折的平民教育之路的。仅以“务把文盲除尽”而论,也许今日之我辈愈益感到这份历史遗产的沉重艰辛。就此而言,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晏先生为先知先觉和先行者,也不应为过吧。且听他在1927年发出的沉痛呼声:“吾辈羞视三万万以上的同胞,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流而为文盲;吾辈恐惧四万万的大民族,不能生存于智识竞争的世界;更羞见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黄帝的子孙,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化无所贡献。四顾茫茫,终夜徘徊。”(《晏阳初文集》),四顾茫茫,终夜徘徊——斯人去矣!回首当年,我所及见的晏阳初先生正主持乡村建设学院及“平教会”巴县实验。功业成就,声誉日隆。虽未改其谦冲平易、坦诚热情本色,但已颇具“平民”而“圣者”气象,俨然一代宗主了。其盛筵难再,历经战乱烽火,“乡迷”绿洲,于神州鼎沸之际,总有一种其曲将终、其人将散之感。定县试验十年,是晏氏“平教”理论和方法的全方位系统实践。参加这项实验的“中华平民教育运动会”的领袖人物,几乎清一色具有负笈海外的学历,当时遂有“博士下乡”美谈。晏阳初组织和带头的这次“博士下乡”也许是中国知识界,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史无前例”的真正自觉自愿的“上山下乡、扎根农村”运动吧。1926年开始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最能道出晏阳初及其同仁孜孜不懈其志之丰神的,则是毛泽东1983年在延安一语中的之评:“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褚述初:《毛泽东先生会见记》,见《晏阳初文集》附录)二十年代初晏阳初倡导扫除义盲的识字运动,长沙城沸沸扬扬,有一百多位义务教员参与其事,与晏氏同龄的毛泽东即在其中。四十年前,我曾有幸忝列晏先生门墙桃李之荫,就读于其创办的重庆乡村建设学院。师生集会必按“平教会”传统行礼如仪:全体起立,唱《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歌词系晏先生夫人执笔,自选《苏武牧羊》曲调谱成。众人高歌,激越昂扬,苍凉悲壮;浸润其中,的确能感受到几分宗教情感。其词日: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跨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晏先生偕同碧眼金发的年轻妻子许雅丽女士及襁褓婴儿,毅然离开北京,举家迁居定县,安家落户,一住八年。“平教会”总部也随之搬到定县。随之举家迁居定县的知名学者、教授,先后达数十人。值得特书一笔者是孙伏园先生到定县担任中国第一家《农民报》主笔。1953年鼎盛时期,“平教会”工作人员达五百余人,绝大多数是知识分了。小小定县,一时人才荟萃,谈笑鸿儒,称得上中国知识分子史上一段别具异彩的风流佳话。晏阳初晚年回顾这段峥嵘岁月,仍然充满感情:“我两个女儿,群英、华英就是在定县乡下长大的。我们穿粗布大褂,住农民漏雨的房子。我们从北京连家属一同去,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才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亲人。”(见《乡建校史研究会通讯》第六期,10页)这样的变化,当然会“触及”洋博士们的“灵魂”。对此,晏阳初十分清醒。他当时就指出:“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晏阳初传》)。而且他指出:“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镜。换句话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我们正努力在农村作学徒。几年来工作愧少成绩,亦正以此。”(《晏阳初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卷)。——多抄几句,除欲一显晏阳初雄辩风格外,也实在是觉得五十多年前的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
然而卢沟桥一卢炮响,定县实验遂风流云散,“平教会”,也不得不南下潇湘,西去巴蜀,到重庆郊区歇马场高坑岩大瀑布旁另起新居,晏阳初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的平教理论基石和针对四大问题提出的“义艺(义化)、生计(生产)、卫生、公民”四大教育,自然也难逃黄杨厄闰。对于历史的选择,晏阳初在其晚年,以智者之勇,仁者之风,有此明快了当的悟道之言:“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乡村的面目,还得有现在这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c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