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3-02-16 04:4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欢迎阅读!
良好,培养,习惯,科学,如何
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张属田

良好的习惯能使人获得进步,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科学》课对于学生而言,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实验内容多,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保证,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培养学生课前及时预习的习惯。

只有提前预习新知识,学生听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科学课的特点和学生经常忘带课本和实验材料的习惯,我安排的预习任务主要包括:勾画新课中不懂的问题,准备好上课用的实验材料以及学习用具和课本等。 二、敢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积极动脑,敢于提问,主动回答问题,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多动脑,勤动手,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三、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当今社会,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科学课上,同桌讨论,小组实验的机会很多,作为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进步。但是,在平时的听课和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仅仅热衷于表面上的合作,认为只要将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合座在一块,合作学习就开始了,事实上,表面热闹的背后,有的小组成员常常开小差,讨论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有的小组将学困生抛在一边,甚至一切活动都由某个同学包办代替,根本谈不上“合作”,更谈不上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了,针对这种现象,在合作实验之前,我先进行明确分工,比如:确立小组长、实验操作员、汇报员、记录员,让每个同学都有明确的任务,人人有事做。个个都是实验小主人,不做袖手旁观者,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科学课的作业一般以动手操作为主,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常有让家长包办代替和抄袭他人作业之嫌,要注意引导他们独立自主的完成作业。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评价都很重要,科学课也不例外,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开展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平时都进行量化考核,并在生与生,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开展竞赛,一切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生成材的前提,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老师不断督促引导,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科教学随笔

张属田

课程要求科学课讲究探究式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对学科学的兴趣。我认为: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创造独创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如《观察土壤》一课,我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土壤,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颜色、手感、味道、含水量、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从看、闻、摸、找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土壤。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并能够根据掌握的经验得出结论: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腐殖质组成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的兴趣日渐浓厚。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实践着。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Z9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