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诗中的水意象》,欢迎阅读!
![诗中,意象,李白](/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2.jpg)
李白诗中的水意象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养育了万物,也滋养了艺术的精华——诗。水无处不在,在自然世界中,也在精神世界中,更在诗中。诗因水的存在而增灵气,水因诗的参与而生灵魂。本文分析了李白诗中的水意象。 【关键词】李白 诗 水意象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轻涟潺潺,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综观太白诗,从功能的角度看,太白诗中的水意象大体有如下几类:
一、动水壮势,清水造境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方?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比方?司马将军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宁静的水衬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比方?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而?古风?中那么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均如此。
二、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思君假设汶
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传达着有情人的愁,无情的水衬托着多情人的忧,水多情盛,水长情更长。
水有情,亦藏理,因为水是变的,因为时刻在流动;又是不变的,因为永远在流动。用变动的水喻变动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即是说荣华不定,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那么在讲时光永逝不回的现实,“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妾薄命?这又以水比喻时过境迁,破境难圆。更有那著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喻指愁难断,志难酬。 三、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着道家色彩,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释放自己的不满。比方,“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两首诗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当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暂时的自我抚慰罢了,更多的还是表达郁闷。借古今不变的流水衬托世事的变迁写自己怀才不遇,更是李白爱用的,而且用得自如。比方“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江自流〞三个字,与“凤去台空〞相结合,便写出了凤凰台现在的冷清、寂寞,写出了六朝繁华已经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现实。而“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经下邳圯桥张子房?那么写出圯桥荡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自已却不能有张良遇到黄石公那样的机遇,借此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同样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在清静安宁的江面,望着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当年在这样的水面上“高咏〞的袁宏得到名士谢尚的赏识,联系到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惆怅之情立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S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