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读者书评对书评文化发展的利弊研究

2023-06-03 17: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读者书评对书评文化发展的利弊研究》,欢迎阅读!
书评,利弊,文化发展,读者,研究


作者:姚红宇 所在学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辑出版专业 邮编:610064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九530



网络读者书评对书评文化发展的利弊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书评作为一种新兴的书评形式开始蓬勃发展。网络读者书评是网络书评领域里的重要代表,因其基于读者阅读的文化质与网络文化因素的渗透,网络读者书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更让书评走向大众化,有力地推动了书评文化的全面发展。但必须看到,网络读者书评为书评文化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版权纠纷、作者自律意识缺乏、客观公正的书评立场缺失等不容忽视的缺陷弊端。下面,笔者将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来具体研究网络读者书评对书评文化发展的利弊影响。 【关键词】:传统书评 互联网 网络书评 读者书评 互动性 书评文化 【正文】 网络书评,是指在网上首发的供网民阅读的评论书籍的作品,题材多元并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创作手法,同时又栖身于网络通过写手、读者频繁交流而贯穿于创作—阅读—评论这一过程始终,深刻影响着书评文化的未来。网络书评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的网络评通常被认为是刊载于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期刊《Postmodern Culture》上的书评文章。

这里,笔者主要讨论的是网络社区中的读者书评,即网络读者书评,通常由图书作品的读者群发表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对图书的评论构成。 网络读者书评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是读者阅读的文化特质与网络文化因素的结合物。近年迅速发展的网络读者书评在书评文化领域里开辟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为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网络读者书评为更全面地判断图书价值提供多元视角

与传统书评的狭窄视野与单一观点形成对比,网络读者书评则为满足读者多元化的认知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使受众(用户)有了更主动的选择。网络传播使受众有了传统媒体中没有的信息选择权,在网上搜寻信息时,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推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从网上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和组织。是因为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特点,读者可以及时将自己意见观点发布在网上并与其他作者相互交流。这不仅是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更是读者与作者、出版商的直接沟通。网络读者书评为大众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不论你来自哪里,不论你是何种身份,都可以在网络间里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当千百万读者的个性观点化作书评,汇聚在互联网上,便形成了网络读者书评的多元趣味。这些多元化视角,摆脱了传统书评领域里单一的“精英”论特征,大众、多元的评论角度为全面判断书籍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参考。 二、网络读者书评为读者实时提供交流分享平台。 相对于传统书评来说.网络读者书评的实时性特征体现出巨大优势。读者写好书评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交流与反馈的速度大为提高。以国内著名的网上购物中心——当当网为例,其设置的“书评社区”实际就是大版块的网络读者书评。当当网“书评社区”的构成由最新书评榜、精彩书评周榜和精彩书评总榜构成,书评的大多数作者都来自读者。



司莉.网络书评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网络与出版,2005(5)69~70

吴燕惠.网络读者书评对读者角色的冲击.资讯社会研究(台湾省)2001(1)80120

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00




当当网“书评社区”的世界里,笔者看到的是一片自由交流的思想大圣地。面对对同一部作品,有的书评表现出大力欣赏与赞同,有的书评则针对图书作者的思想表达了自身独特的见解和看法。网络读者书评的实时性特征,为读者提供了在线交流分享的平台,不仅书评发表的周期短,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交流热情。网络读者书评,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实时性的在线分享,有利于活跃整个书香文化的交流氛围。 三、网络读者书评的广泛影响度有助于激发全民对书评的创作热情。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五个假设之一是:受众使用大众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要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正如使用与满足理论所说,读者借助网络书评这一载体写书评时,内心也是希望能将自己的精神文化效传达,来满足自己对自身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网络读者书评的设置,满足了大众内心潜在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对广大受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毋庸置疑,网络读者书评为书评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有利的影响。它为读者提供实时交流平台的同时,不仅推动了对图书价值的全方面判断,更活跃了书香交流气氛,激发了全民对书评创作的巨大热情。但必须看到,网络读者书评在推动书评文化进步的同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具体表现在:

一、网络读者书评作品的著作权得不到有力维护。 数字技术的出现,在现实上造成的结果就是使这种资源向公众和使用者方向流动。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应用,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和其他资料的存储、传输、存取、复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容量和准确度进行。尤其是网络技术使复制变得非常简单,复制品可以按照原版质量无限制地生产而且复制的费用非常低,有些复制品甚至不需要任何费用。这使得著作权人无法像以前那样对作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面临稍一放宽对作品的的复制和个人使用,就会出现权力损失的境况。虽然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已经赋予了著作权人对数字化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事实上,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流通状况根本无法支配,不知道作品由谁、在何处使用,也不知道使用了多少次、是否又提供给另外的人使用。不难看出,网络读者书评作品的著作权维护显得尴尬而艰难。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书评虽然满足了大众文化的阅读需求,激发了读者的创作热情,正是大众化的特征让作品写作“浮躁化”,作品可以被大量复制、转载,久而久之,不仅网络书评作者的著作权得不到保护,更不利于网络书评的宏观环境管理 二、网络读者书评的写作模式太过“随意化”

对比于传统书评,网络读者书评的写作模式则显得过于“随意化”。因读者多将网络评作为表达内心感受的渠道,因此书评的写作更像是随笔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网络书评并不像传统书评那样,带有“学术”的印记。网络读者书评大多以填写表格的方式进行,表格内容大多包括评论的标题、书评的内容、书评者的Email等项目.有些还需用“★”多少评定出图书的等级。书评者自由选择图书进行评论,由于书评者的身份难以确定.大多是匿名评论。也有的网络书店给出撰写书评指南(Guideline),虽然这从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读者书评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网络的匿名特征仍然无法确保书评的客观公正立场,网络读者书评的大众化特征在满足读者多元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了写作的随意化、泛泛化,不利于书评写作的学术传承。

三、网络读者书评的匿名性问题不利于保持书评立场的公正性。 匿名心理,社会理学指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情况下,人可能失去社会



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20

仝冠军.中国网络书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06140~41










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现实生活里,匿名心理常出现在某些非理性的群体事件中。网络环境中,大多数受众处于匿名状态下,网民即使有自己的代号和IP地址,但都可以不是实名的。在匿名的条件下,人们有可能变得无所顾忌而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行为 网络书评社区里,读者可以随意自在的发言,都是在“朦胧的面纱”下进行。没有实名的约束,读者往往缺乏客观公正的立场去评论各类图书,通常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对一本图书做判断。有些缺乏自律意识的读者会对自己不喜欢的图书恶语相加,严重者甚至对作品加之各种诽谤、诋毁之词。 《世界历史副主编沈永兴指出:“书评的根本功能在于鉴别作品的高低、优劣、真伪.读者作公正、客观的鉴定。”书评写作应以对被评图书的准确定位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条件,以对被评图书的全面分析与价值判断为归宿。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读者书评作为一种新兴的书评形式,有利地推动了书评文化的发展。网络读者书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角度看书评,更为读者提供了信息实时分享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全民书评写作的热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到网络读者书评存在的弊端。因缺乏有效网络环境管理机制而存在的作者自律意识欠缺、版权纠纷以及匿名问题导致的书评客观公正立场缺失等问题,都是网络读者书评影响未来书评发展的种种阻碍。因此,我们应该在分析网络读者书评利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网络读者书评的各种优势,立相应的网络书评管理机制,为未来书评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景云.大众传播距离论:一种心理学的视角.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10 黄建年.网络文献评价论[J].图书情报知识,20021:26~2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M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