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召开》,欢迎阅读!

“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
术研讨会”召开
赵秀云
【期刊名称】《民族学刊》 【年(卷),期】2013(004)001 【总页数】1页(P94) 【作 者】赵秀云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编辑部,四川成都 610041 【正文语种】中 文
2012年11月10日,“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筹办。研讨会紧紧围绕“灾难与发展”的主题,并结合羌学研究之于中西方视野下的灾难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幕式由羌学研究中心主任蒋彬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教授致词,四川省社科联黄兵主任、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冉光荣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处长刘兴全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文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
研讨会上,四川大学冉光荣教授认为,无论是从羌族的历史、现状还是未来出发,羌学研究均具有广阔的前景。就时下而言,灾难导致的羌族社会文化突变现象、移
民对新环境的调适问题、羌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灾民心态的变化、灾区援建方式、北川旅游开发等均值得进行深层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冉教授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羌学研究区域,强调多学科运用,重视资料的收集,倡导新理论的应用。 四川大学石硕教授就灾难给羌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变迁问题进行了人类学分析,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生存策略,不是静态的,文化应该给拥有这个文化的人群带来最大的幸福感,如果这个‘变化’能够使拥有此文化的人的满意度增高,则这种‘变化’是好的”,石硕教授用欧洲灾难学“灾难也是重大庆典”的观点激励各界把各种灾害转化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机遇。
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以羌区灾后重建为例,对国内灾难人类学研究实践进行了思考,他认为灾难人类学研究在国内有本土化趋向,呼吁中国的灾难人类学研究应该发展出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方法和概念工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永祥研究员以云南哀牢山泥石流灾害为例,对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人类学思考,提出在灾害管理过程中,以研究者为中心的角度转化为以村民为中心的角度是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关键。
中央民族大学张曦老师从羌族民间故事文本解读的角度,提出灾后的新生文化,往往会赋予社会及社会成员新的意义,对于揭示社会的本质具有积极的意义;西南民族大学王田博士通过对1933年叠溪地震的四份灾难文本材料的解读,分析了书写者对灾难本身的情绪、企图与立场,从而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 中山大学刘志扬教授以自己的田野考察点平武县和松潘县为例,提出灾难的后果一般具有地方性特征,与灾难发生的自然和文化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人的行为的改变以及相应的文化机制的改变也是导致灾害加大的因素;民族文化宫罗吉华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的郭建勋博士、张原博士等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在灾难应对中地方知识的重要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学书就汶川建设“中国抗灾重建民族精神纪念碑”进行
了文化阐释;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对苗族“集体受难者”历史记忆的形成及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构“古苗疆走廊”的重要意义。重庆大学彭文斌教授就灾难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向,以及研究方法与大家做了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E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