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022-11-11 03:01: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都要突出一个“趣”字,着眼一个“思”字,达到一个“乐”字,使学生由趣生疑,解疑促思,思有所得,乐而勤学。在第一课时,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引领学生读题生疑,重点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尽求索之愉悦,得陶醉之情趣,从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水平。第二课时,力求表达看图学文的特点,从看图入手,利用“读读找找”“读读画画”“摆摆说说”“看看说说”等形式实行图文结合的学习,让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各种感官,领悟课文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体验成功之喜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实行观察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难点分析

1.三味书屋内陈设。

2.“早”字的来历和意义,即鲁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事迹。 课前准备

1.放大的课文挂图,或相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请教别人,理解鲁迅的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生疑,使学生产生新奇之感受 1.学生自读课题,理解题意。

书屋,专指读书用的房子,“三味”是书屋的名称。 点评 学贵有疑,通过释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新奇感。 2.学生再读课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三味书屋”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谁在这里面读书是怎样读书的把审题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点评 由学生提问,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四个问题紧扣了课文重点,教学作了必要的导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重点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1.自读全文,理解课文重点。

()要求学生自由读全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评 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交流。


2.围绕重点,自读质疑。

()自读自悟课文第3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生共同梳理出主要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个“早”字? 点评 既表达了教师的引导,又表达了师生平等的民主理想。教学的重难点被“梳理”出来,为合作研讨提供了主攻方向。

三、合作研讨,使学生体验探究之喜悦

1.学生围绕“早”字自读探究,感悟鲁迅在书桌上刻个“早”字的原因。 ()个体自动:学生自由读文,批画相关的词句。 ()小组互动:小组合作研讨。

2.全班互动,师生共同探讨,相机指导朗读,深入领悟“早”字所蕴涵的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

点评 “自动”的基础上“互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通过自主学习读懂自己所能读懂的内容,为合作交流准备条件。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自己无法独立读懂的问题,为合作探究准备内容。

()读一读写“早”字来历的句子,抓住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个重点句研讨鲁迅当时的家境。

引领学生抓住“几乎”“奔走”等关键词语理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即鲁迅差不多天天奔走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忙着料理家务。

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即当时鲁迅家的经济情况已日渐窘困,只得靠当东西去买药治病。他不得不一面上学读书,一面承担沉重的家务。

点评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刻,引导有层次,方法多样。

()读一读写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刻下“早”字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鲁迅勤奋好学的决心。

()读一读写“早”字形状的句子,抓住“花骨朵”“火把”等词语让学生结合实物想像,联系上下文体会鲁迅勤奋向上的可贵精神。

3.学习小结。学生交流相关鲁迅生平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早”字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朗读背诵,使学生体验积累之愉快

1.朗读第3自然段,引领学生围绕“早”字概括出内容要点: ()“早”字的形状; ()“早”字的来历; ()“早”字的作用。

2.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整段话连起来背。 点评 精炼的概括,可协助学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使学生产生观察之兴趣 1.观察图画,理解“三味书屋”的样子。

点评 先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即文章的后半局部,再回到文章的前半局部,这个设计打破了课文原有的顺序,是一种颇大胆的设计

看看说说。学生自主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预计学生的观察顺序有:从近到远;从中间到四周;从四周到中间等。 2.图文对照,领悟作者的观察顺序。

点评 注重结合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顺序。

()读读找找:从图中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中表达的事物。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618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