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2023-01-24 00:43: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欢迎阅读!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复习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人心齐,泰山移。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 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多助 ”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

4、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

6、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必有得天时者矣(或得天时) 7、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委而去之。 10“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1、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12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1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14(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15. 用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靠边界来限制人民的迁留,是客观上对人民的强制,留住人留不住民心,只有靠施仁政才能得百姓的拥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安定。 16.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仁道即施行仁政 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8.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以战争为喻来论述治国之道,告诉君主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9.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简述理由。 没有矛盾。“取信于民”的目的也是收拢民心,达到“人和”之目的。 20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

1 / 2


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ue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