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策略综述》,欢迎阅读!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策略综述
1.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担负着讲授软件编程技术和方法、培养软件编程和设计能力的任务。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软件开发技术往往体系庞大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信心。例如Java技术包含的技术规范极其庞大,而实际应用中使用的各种框架技术也非常多,学生需要付出的学习成本较高,学生感觉有很多技术需要学习,但真正需要开发一个实际应用系统时,又总是感觉能力上还远远不够,致使他们逐渐失去信心[1]。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用PPT讲,学生在下面听,导致教师成了主体。同时课程内容多,导致学生觉得程序设计程序非常枯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实践教学中内容单一,学生缺乏项目经验。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都是理论课时比上机课时多,上机课只是做一些基础验证性实验,导致学生缺乏项目经验。
(4)采用试卷形式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语法的熟练程度,而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利用计算机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是远远不够的。
2.采用任务激励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是以讲解为主,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可评判的能力训练任务,有围绕知识应用的训练过程。教师带领学生一
起完成,要有积极的互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完成基本项目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拓展职业能力。另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后,通常是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开发,因此学生在程序设计中,对问题的讨论能力、对自己观点的讲解、团队中的协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适量增加讨论课。如在配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章节教学时,要求学生首先预习,然后进行启发式引导,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对象、什么是类、什么是封装、什么是继承,并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对象、类的应用等。并且根据要求,提前通知部分小组准备多媒体课件。采用小组的形式是希望他们能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为今后协作学习打好基础[2]。
3.上机实验———增加综合项目的设计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上机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概念有整体概念,教师可以在第一次上机时就为每个学生布置一个项目,然后每次上机课时让学生根据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完成本项目的相关部分,这样所有的内容就全部为这个项目服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项目结束后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4.考核方式
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采用笔试的方法进行,主要考查概念,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而忽略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种考核形式容易造成低分高能和高能低分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是无法体现在考试结果上的。另外,还存在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通常最后的成绩=平时成绩+实践环节+期末成绩,在这里平时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s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