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索》,欢迎阅读!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索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正在逐渐浸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既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的双重效应下,我们应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宣传,强化主渠道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创造优秀的文化产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学生。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传播领域,以发送和接收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网络文化正在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为结点,以网络技术为媒介,以思想意识为核心的网络文化时代。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无国界跨地区的新文化现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网络交流的开放性、时空的超越性、内容的多元性、操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网络文化的鲜明特征使其形成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给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特别是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设置了一定障碍。如何在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对策,趋利避害,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充分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带来的机遇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主导作用的基本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本质特征。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是历史形成的民族文化在该民族心理与价值层次上的浓缩、积淀和结晶,是民族的文化共识在民族心理和行动层面上的折射。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国家政治、宗教、历史经历和重要历史人物等有着重要影响,而作为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文化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各种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网络文化已成为目前全球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网络文化无国界,它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不同形态文化的接触、对话,使我们可以便利地借鉴、
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挑战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西方文化加快传播。网络文化是没有地域边界、语言边界和意识边界的,全球的任何人在任何结点都可以登录浏览,人与人的交流没有时空的限制。网络文化环境是没有屏障的开放性文化,是一个无中心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兼容的多元文化。当前,因特网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80%的互联网站是英文站名,域名也大都是英文。在这个文化环境中,一些西方国家可以随时传播其价值观念体系,倾销其“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的文化产品。
2.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导致了多种文化的冲突。比较明显的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在网络文化中,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的入侵,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突。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中国青年大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观念、民族精神意识形成冲突,很容易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扭曲,容易使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向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他们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高等教育不仅担负着生产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精神风貌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只有积极加强和改进民族精神教育,才能完成培育大学生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使命。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上网人数已达1.8亿,其中30岁以下年龄段人员占80%,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大的主体群。因此,必须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把握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主方向,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辨明方向,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网络主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要发挥现代网络的优势,重视传播媒体的作用。要重视加强网络教育建设,建立以爱国主义、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网站、网页,在网站、网页上介绍有关的知识,开通民族精神教育的网上大讨论,以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网络教育,大力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开展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伦理道德和法制思想等教育。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合理的政策,对网络文化和网络信息加以调控、选择,抵制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袭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
2.创新德育体制,弘扬主体文化。高校要主动构建网上德育阵地,在网络中,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时主动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精神支柱,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要针对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强化目标、优化整合内容及改进方法、手段,大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使他们在网络文化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主流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作用。
3.加强日常德育工作,提高文化素质教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网络建设固然重要,网络外的日常德育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以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侵略,使小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他们片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低估和排斥中华文明,丧失了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因此,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日常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优良民风和气节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认识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国情,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设置课程、举办讲座和开展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等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人文讲座,开展系列经典研读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璀璨的艺术和深邃的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m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