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平凡的世界》有感》,欢迎阅读!
平凡里的不平凡
我不是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了。早在高中时期,我就已经读过了一遍。记得当时仅仅在一本扩展读物上读到过一章,结果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当时我并不懂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吸引我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种迥异的生活与现在千差万别,我仿佛发现了新世界一般。极其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读完了一整部书。当初那种猎奇的心态,使我沉浸书中如痴如醉,读完之后,又恍若梦醒,好像有所得,又好像有所失。我跟随每一个人物的脚步,为其欢喜为其忧,仿佛我是书中一个无形的人,悄悄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初读这本书时正值高三。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奋战高考。有人在宿舍挑灯夜读,有人在凌晨早起晨读,甚至大家在睡梦里的呢喃都与考试相关。那段时间,围绕我们的,是沉重异常的升学压力。教室里充满了沉静的氛围,连最爱吵闹的人也安静下来。大家都太累了,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再有精力的人也要垮掉。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我彻底地坠入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界。我强撑起躯体,哪怕用课间的十分钟也要看几页。那时的毅力简直不可想象。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那个世界,仿佛着了魔上了瘾一般。 我在这样的状态下,用了两周时间,看完了完整的三部书。我不怪这部书占去了我许多的学习时间,相反,我要感激它,让我的精神在艰苦的日子里有所寄托。可以说,这部书给了我坚持到底的勇气与力量。我也不后悔没有精心研究人物的命运关系,没有发掘书本背后的哲理,因为倘若你用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去看,你绝不会感受到这种震撼。作者或许另有深意,但是书籍本身给人的感受却是最直接的。如果无视一切人物的人生波折,一味地去寻求背后的影射,恐怕就丢弃了全书的精华。
对这本书,我一直抱有一种感激之情,甚至是崇敬感。在我领略过书籍给我的震撼之后,我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再看这本书。人们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现实的影子。这本书也不例外。路遥在创作这部书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这些在书中有很多体现。作者以精到的笔力极其全面地描述了改革开放前后十年间的变化。可以说,这部书记载了一段历史。路遥在创作这部书时隐居在山西老家,他查阅无数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竭尽所能地要还原一个年代。说这部书是小说,是虚幻,我更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曾有过这么一群不平凡的人。
再读这部书的时候,我也对这部书的语言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在整部书中,作者并没有用很新颖的语言,所有的词汇都浅显易懂,但是又异常精到准确。这部书对人物的描摩不是靠少数精辟的词汇,而是靠众多朴实的句子。此外,这部书情节的设计也极为巧妙,这些更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编排人物命运。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作者在描写罐子村的二流子王满银懒惰时,首先是具体地描写了一下他家徒四壁,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后小说写王满银看上兰花,理由竟是兰花勤快粗壮,以后自己可以轻快些。这样的想法真是让人苦笑不得,但这也又一次的反映了王满银这个人的懒惰。如果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那么你就错了。到后来,因为弟弟少安要结婚,兰花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去帮忙,撇下王满银一个人在家。之后少安要进城办事,路过罐子村,竟然发现姐夫王满银躺在山上的草堆里。少安问他在干什么,王满银说他在晒太阳。原来兰花一走,家里便没了可烧来取暖的柴火,而王满银自己懒得去砍,屋子里冻得受不了,便出来躺到山包上晒太阳取暖。看到这里,我对王满银的懒佩服的五体投地。作者这种巧妙的构思不仅大大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同时也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行。无论从语言还是情节来说,《平凡的世界》这部书都极为精彩。
路遥的随笔作《早晨从正午开始》也记载了不少关于此书的创作历程,许多心酸艰苦都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作者倾注大量心血,给我们带来一个不平凡的世界,我们必须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a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