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圣陶与陶行知的自学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叶圣陶,陶行知,自学,思想,教育](/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6.jpg)
叶圣陶与陶行知的自学教育思想
——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看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要: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得之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与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并且“做”是学之中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并学以致用,自动去开发文化宝库。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充分强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本文就是从这两位教育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和“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作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对当代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课题进行思考探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生活、“做”、习惯 ...........
在当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所获所得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此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标中更是明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都共同体现了一种要求学生自学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以下我就从这两者的教育思想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 何谓“自主学习”
叶圣陶认为要在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自求得之的本领,无论教什么都要让学生先思考一番,不要一味的讲解,充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陶行知则说,要教学生学,就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宝藏。从中都指出了“自主学习”之....内涵:要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仅体现为我要学,而且表现为我能学,并且在主动积极的求索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求学过程中的一种可贵品质,在现代教育中有很多学生却缺乏这种精神;学生学习欠缺积极、热情度不高、自觉性不强,甚至还存在惰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在21世纪就有学者提出:“当今中国大陆,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学习的状态……儿童健康的,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有一个根本前
①
提,那就是他必须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生存状态。”p27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变得爱读书、爱学习并自主去读去学,以下我局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应如何“自主学习”,以叶圣陶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陶行知更是改“教授法”
②
为“教学法”,并说“好的老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p1两者都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提倡和事实自主学习的进程中如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成为一种随意性学习、自由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主导性更重要是体现在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对此,叶圣陶就明确提出教师在引导自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引导,并运用种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能够躬身实践,学以致用,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而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求语文教
1
学要走出就语文教语文的怪圈,要贴近生活,要注入时代活水,要在“做”字上下功夫,要..
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一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实践与生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与源头,语文教学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在语文教学上做到深入实践,在“做”上求索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讨钻研、去尝试实验。而教师在此中更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敢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习时听取一位高一的老师在讲述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时就采用了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先不看课文只看课题,从课题中思考一个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一起阅读课文、一起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让人惊喜的是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发言踊跃,而且问题丰富多彩;他们不仅问到“爱因斯坦为何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甚至还想知道“他的童年和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的IQ是为何会这么高?”“他的相对论如何理解?”并全班动手在课文中一一找到了与问题相关的答案。除此之外,在我实习的学校,教师在课外提议学生多读书、多看报,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剪录摘抄下来,学生收集记录的内容上至国家大事、天文地理,下至小说散文、故事名言,而且还附自己的感言心得,形式多样、内容精彩,开启了一扇纵览外部大千世界的明窗。
叶圣陶提倡要在实践中体验语文、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要在实践中寻觅;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真正的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只有手到、
③
心到才是真正的做”p44。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动脑动手去“做”、去参与、去实践,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带领学生去接触生活、关注生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 学生应如何“自主学习”
陶行知要求:“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样
②
学,怎样学就怎样做。”P33叶圣陶提出,必须用种种方法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为陶行知的“做”明确了方法和方向,并且指出养成良好习惯并且经过长期..
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较大的飞跃,学生才真正具备自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这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所提议的“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生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方是认真科学的好的教育。为此叶圣陶与陶行知在阅读与作文两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些良好有效的方法。
叶圣陶提议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为阅读提出“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段法;首先预习就要做好翻查、分析工作,唯有经过自己思索的东西才印象深刻,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在课上就会迫切想得到疏通。再进行课内讨论,引导学生各自发表预习心得,包括收获与疑惑;陶行知也很重视课堂讨论法,认为此法有三个作用,一是可以交换知识,二是可以彼此鼓励,三是可以激发兴趣。对于组织课堂讨论这一点我自己也有深刻体会,在讲述高一课文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时,有80%的学生表示对这篇课文不理解,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后各自说出自己的困惑;有的说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有的说不知道文中何处体现了乡愁,有的说文中的词句深奥难懂等。我就针对他们所提的问题给予指导和点拨,比起逐句讲解要有针对性并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最后是要反复练习才能进一步掌握巩固知识。这种勤于阅读的习惯还包括在课外的大量阅读。在新课标中就明确给每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也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好文章和好书籍,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达到“做”的效果。
叶圣陶要求要养成随时作文、并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他曾设想:让学生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养成记日记或者写笔记的习惯。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应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O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