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出书

2022-08-18 04:0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低龄出书》,欢迎阅读!
低龄,出书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在参加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读书节时,就当下中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与师生进行对话。王蒙提出,中学生要“快乐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把学习中的被动变为主动。他还对“低龄中小学生出书”表示反对。



现在很多学生都抱怨学习压力大,“承受着老师和父母不能理解的痛苦”王蒙说,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可以让人体验到快乐,学而有所收获可以让人快乐,学习中苦熬之后的甘甜也使人感到快乐,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读书,都要重视从中发现什么,从中感悟什么,如果作业、读书中有所发现,对人生有所感悟,那么就可以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不至于厌学。



王蒙给学生讲述了他学习的快乐。他说,学习造就了他的眼睛、耳朵、神经、智慧,学习使他成长,一些不懂的知识是学习的魅力,学习最好不要偏科,不同学科的知识都充满了发现和光明。王蒙的快乐学习理念,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兴趣,而他回忆自己小学时的读书故事,更是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王蒙希望同学们在中小学期间,要用最纯洁的心,最集中的精神多读好书,这样做终身受益。



在谈到低龄中小学生出书现象时,王蒙幽默地说:“当我听说有孩子9岁出书时大吃一惊,然后马上有人跟我说还有更低龄的,一个5岁的孩子已经出了诗集。类似5岁出诗集、9岁出书这类事情我觉得不应该提倡,因为他们的几率比飞机失事的几率还小。尽管这种少年天才的几率很低,可很多年轻父母仍忙着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弹钢琴、画画、英语,周末两天排得满满的,四五岁的孩子也没有了休息日,让孩子无暇休整。

王蒙认为,不能把孩子禁锢在书桌前,而要引导孩子从大自然中认识万物、在生活中学习常识,最终在课本学习中品尝收获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现在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也引起了王蒙的关注,在与学生对话中,王蒙还提到了网络对学生的诱惑。王蒙建议,痴迷上网的中学生不妨自己逼迫自己克制一下,在自己跟自己较较劲的过程中把注意力转移学习读书上。





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可如今一些作家出名“早”得也太离奇了。

去年,在《三重门》造成的所谓“韩流”的强大辐射下,低龄化写作和出版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比韩寒稍早一点的,已有郁秀的《花季·雨季》、肖铁的《转校生》、许言的《黑白诱惑》、陈朗的《灵魂出窍》等等中学生自己的“自画青春”作品;不多时,又出现了黄思路的《第四节是物理课》和《十六岁到美国》、冬阳的《雪球滚太阳》、张东旭的《我不骗你,我是大使》、林潇潇的《“高四”学生》、颜畅的《走进北大》等等。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20岁的作者刘巍的《泽野》据说这是他在13岁时写成的20万字的长篇;还有上海某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余万字的《袁靓童话集》,是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已经9个年头的12岁盲童袁靓所作。继而又有12岁蒋方舟不相伯仲,以一本《正在发育》让不少成年读者大跌眼镜。而以后,广州女孩张蒙蒙又出版了第三本书《童年,只有一次》8岁的高靖康出版了8万字的新童话《奇奇编西游记》。如今,又一个6岁作家“闪亮登场”,洋洋洒洒7


万言,《小窦蔻流浪记》日前已大模大样摆进各大书店新书架。一时间,天上星星数不清,又添不少小星星,让人着实感到“后生可畏”“后浪”厉害,“江郎”出彩。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少年儿童立言成书,如同“茫茫九派流中国”,也算是新的一派。我辈也不必如“九斤老太”一样絮絮叨叨。老老实实说,坦坦白白讲,这些书完全没读过,但据有的人看了,特别是少年读者看了,感到还是可以看看的,有一些可读性。据评论家介绍,看看蒋方舟对“鱼水缠绵”的解释,再听听她的“泡妞秘笈”除了证明她年幼的无知和学生的可笑外,似乎什么也不能说明。而窦蔻在书中摆出的大人模样,着实让人疑心是否枪手代笔而作?“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967月初我还不到两岁的时候,爸妈就让我练习生存的本领,给我上人生的课,我也像听讲故事一样,在边玩中边学习”这像一个四岁孩子的日记吗?如果没有他人的润色、处理,我是断然不相信出自小窦蔻笔下。



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神童诗》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说的是少年儿童在成长阶段,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博采众长。“让孩子写自己的世界”这话无疑是不错的,但孩子习作的东西,涂抹的文章,就“薄积厚发”,以示世人,非得出版才能证明其价值?更何况低龄化的倾向,是不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犹如向一株株幼苗猛浇水、乱施肥的作孽呢?显然,低龄化出书,且又过度炒作对未成年作者心灵健康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它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又将使“江郎才尽”,新星陨落。更况且让不甚成熟的小作者,大写特写出新书,一来极易使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虚荣心为之膨胀,自我感觉永远良好;二来也容易导致过早的偏科和厌学,对他们一路走好、走稳,十分不利呢!



溺爱往往出不来正果,早熟的生命未必长久。唐代王安石曾写过《伤仲永》一文,感叹少年才子仲永的境遇。热望传媒出版社和家长们,不可只图眼前利益,以致误人子弟,害已子女,但愿我们这些“低龄作家”“少年神童”不要成了现代“仲永”







9岁大的孩子能写书,谁相信?



可事实不由得你不信。日前,9岁的大连男孩边金阳创作的长达24万字的魔幻小说《时光魔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作品讲述了胆怯、懦弱的10岁男孩高吉拉离家出走后的神秘历险故事。有些专家对此现象大加赞赏,认为现在的孩子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比以前的孩子强,他们写书、出书,是出于与同龄人交流沟通的愿望,应得到鼓励。



真是这样吗?



在哈尔滨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班里有五六个学生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然而临到期末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努力复习迎考,而是干脆放弃复习,转而“集体写书”像韩寒那样挖掘自己的“潜力”问及原因很简单——学习成绩不好,照样可以靠写作成才。

显然,在这些孩子的心里,韩寒是他们的偶像。但令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偶像对文学的痴迷,而是他们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屑,以及‘红灯高悬”却依然能声名远扬的传奇。


他们并不明白创作的真正涵义,他们有的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种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心理。特别是现在,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从看他拥有知识的多少,变成看他到底用知识创造了多少价值,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的价值取向。



著名作家赵长天如此告诫孩子们:“对文学的爱好将会使你们永远得益;但如果想靠文学来改变命运,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据了解,目前低龄化写作现象似乎成了文坛时尚作者年龄越来越小,篇幅也越来越长。最小的像《窦蔻流浪记》的作者窦蔻当时只有6岁,《正在发育》的作者蒋方舟也只有10岁,而边金阳在创作《时光魔琴》之前就已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秦人部落》



或许这些“神童”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十分引人注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作者的关注远远超过作品本身,许多成人读者往往不是被作品的内容所吸引,而是为作者小小年纪就能写书这一事实所折服。再加上有些出版社和媒体夸大的宣传炒作,不是靠作品的质量,而是靠猎奇作家的趣闻轶事吸引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这些少年作家今后的成长设置障碍。



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郝铭鉴指出,由于这些孩子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有些作品除去大胆丰富的想象之后,就显出它过于粗糙的遣词造句,离真正的文学还有相当的距离。郝社长希望一些急于求成的孩子和家长们保持清醒,因为“一名作家应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不能仅仅靠想象。



少年舞文弄墨古已有之,孩子们自己拿起笔来写自己,赢得了众多同龄读者的喜爱,并非是坏事。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要想长久地占据一席之地,总是需要有些特殊之处的。这些低龄作家现象,究竟是一只保温的热水瓶,还是一只热得快也冷得快的热水袋,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毕竟,炒冷饭的结果是———逐渐地被人遗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OP.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