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故事教学法》,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故事教学法
[摘要]“讲故事”,召开“故事会”的教学形式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动作表现能力以及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要真正发挥这些作用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遵循正确的原则,本文就自己的一些做法,谈一谈,愿与广大同仁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讲故事;学法
幼儿园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故事会, 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同时,儿童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儿尽可在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儿故事中的思想教育作用
故事对幼儿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特别是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教育家席勒曾说过:“幼儿园的孩子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教师的言行可能会让这幅画变成不朽的名作,也可能变成信手的涂鸦。”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对故事的选择上必须受到限制。幼儿的模仿力极强,感动他们的故事人物往往成为幼儿他们乐于模仿的对象。例如:给孩子们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许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孔融让梨的精神,如:分饭时幼儿们互相谦让,知道先让给别的幼儿,最后留给自己,分点心的时候,孩子都喜欢把大的水果留给别人,自己捡小的吃。
在一次故事会上,吴老师讲了《粗心的枭小熊》故事。大致内容是小熊总是粗心大意,早晨起来穿裤子:“妈妈,我的裤腿呢?”原来他把两条腿穿到了一条裤腿里了。“妈妈我的衣服扣子呢?”原来他把衣服穿反了。孩子听了这个故事很受启发,在午睡之后,起来穿衣服变得细心多了,以前经常有幼儿将扣子扣错了,或者是裤子穿反了,裤兜跑到后面去了,最近这几天幼儿类似的情况少了。
好的故事不仅能美化孩子的心灵,更能促进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在故事中明白生活中的道理。
二、幼儿故事中的肢体引导作用
如果教师能边讲述边用手势表演故事内容,使幼儿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那么必然会使讲述更具吸引力。例如第一遍讲《金鸡冠的公鸡》时,教师左手做公鸡状,右手做狐狸状,边讲边演,幼儿兴趣倍增,听得非常专注。一些幼儿还情不自禁地学做手势,学讲故事,提高了幼儿听和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故事讲述中的手势运用应注意几点:
(1)第一遍讲故事时不要运用手势,以便让幼儿专心地欣赏作品,第二遍讲述时可用手势辅助;(2)教师做的手势要形象地反映事物的典型特征,并让全体幼儿看清楚手势表达的意思;(3)教师的手势不要成为规定的范式,应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手势;(4)教师运用手势讲述时,应以讲述为主,手势为辅,不要喧宾夺主。
三、幼儿故事中的设问作用
1、回忆性设问在故事教学中用得最多。在设计这类提问时,应该注重两点:一是要克服模式化的弊病,不要千篇一律,而要根据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设问;二是要调动幼儿设问的积极性。
2、分析性设问也是故事教学中普遍运用的,这种设问既要符合故事的特点,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接受特点,不能在准确性和深刻上过分强求。对于幼儿来说,并非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说出道理来。
3、联系性设问是由此及彼的设问,多用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设问有时是联系幼儿自身实际的;有时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的等。此种设问不应滥用,要考虑到故事的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
4、创造性设问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发散性思维的设问,大多是由故事内扩散到故事外的发挥。有时讲到故事的某些关键处暂停讲述,向幼儿提出想象的要求:“想一想,这会怎么样呢?”待幼儿猜一猜、议一议之后,再接着往下讲。达样既能吸引幼儿,又能促使幼儿动脑。
四、鼓励幼儿创造性复述故事
以往复述故事的做法较单一,难以调动幼儿反复讲述的积极性,而加入手势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复述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对故事的记忆。教师有时可与一个或几个幼儿运用手势合作进行复述。教师的参与不仅能明显提高幼儿复述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指导。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创编故事。例如:教师单手握拳,让幼儿想象这个手势像什么。经过幼儿的大胆想象,便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石头、面包、锤子、西瓜等。有时教师还可以做一连串的手势,让幼儿对此进行创造性想象,并据此讲出小故事。此进行过程是这样的:在做手势前先让幼儿明确教师的意图,如要求幼儿仔细看教师要做什么手势,手势像什么,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以较慢的速度进行手势演示,让幼儿反复观察、想象该手势所表示的意义,最后由幼儿根据这些手势创编故事情节。
复述故事着重于记忆、理解、讲述,多运用回忆性设问和分析性设问。运用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有关设问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安排。如第一次讲完问什么,第二次讲完问什么……二是复述故事教学中的回忆性设问较多,容易乏味,因此可以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式,尽可能不要一次问得太多。只有找准能够结合
生活体验并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发散点,才能使幼儿愿意发挥想象。例如讲《司马光的故事》时,可在讲到一幼童跌入水缸的情节时暂停,提出设问“司马光会怎样救同伴呢?请小朋友帮助司马光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幼儿分析当时的情况,大胆合理地展开创造性想象,然后,根据幼儿回答引导他们分析一下各种办法的长处和短处,最后再继续讲故事。
总之,通过“故事会”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儿童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以正确引导的学习方式,逐渐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