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盛行,是突围还是困境

2023-01-04 18:3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鸡娃”盛行,是突围还是困境》,欢迎阅读!
突围,盛行,困境,还是
“鸡娃”盛行,是突围还是困境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5



每天下午5点,北京海淀黄庄的大小快餐店,是校服一族和他们“后援团”的主场。这里被称作“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黄庄则被奉为“宇宙补习中心”,而海淀妈妈更以“鸡娃”的教育方法闻名——她们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拼搏。同时,海淀妈妈也热衷交流“鸡娃”秘籍,甚至,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不甘落后或不敢落后的家长正在走进“鸡娃”的队伍。

“鸡娃”妈妈扎堆出现

肥肠妈妈是标准的海淀妈妈,8岁的儿子就读于海淀某重点小学,目前综合成绩在海淀同龄人当中属于前1%以内。

“这所学校挺难考上的,学校试题是保密的,每年都在变,没法刻意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肥肠妈妈说,孩子3-6岁期间,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段时期。

“在这段时间,我给肥肠培养了较为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为他积累了比较厚实的学科基础——突破了识字关(6000字),学会了中英文自主阅读,英文读到‘典范英9’,背完‘新概念’一、二、三册。学完小学课内六年的数学,开始学三年级奥数。钢琴过了英皇二级,跆拳道绿带。”肥肠妈妈认为自己很适合在海淀,“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家里没有矿,也没有亮眼学历。但普通人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我这个路径更适合大多数普通人”。

肥肠妈妈说,自己是普通本科毕业,在海淀区相当于“文盲”级别,因为“海淀的高知家庭特别多,竞争很激烈”。

尽管肥肠妈妈强调,作为普通家长没办法规划孩子的未来,但许多海淀家长却以让孩子进入清华北大为目标,网上流传着海淀父母的“鸡娃”人生规划表:1岁,一开口说话,中英双语教学3岁,能自己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5岁,奥数学习,思维训练……10

岁,奥数比赛一等奖,英语拿到PET证书(剑桥英语考试初级水平)。而这就是进入海淀前5%北京前1%学生的水平。

海淀妈妈几乎给全国的家长们树立了“想起来就心塞”的学习地标。成都妈妈韩莉直言,虽然也想走这条路,“但我自己空余时间很少,跟孩子玩的时候讲一些知识,他是能接受的。但买的识字、数学英语的网课,课时太长了,孩子就会难以坚持并感到挫败”。

韩莉发现,“‘鸡娃’的妈都是扎堆出现的,大家有共同志向或者说共同价值观,走到一起就会交流起来,氛围很不一样。”韩莉直言,自己没办法做到那样。

为什么家长都很“疯狂”地抢报补习班?肥肠妈妈坦言:“因为现在小升初的政策,不像中考高考那么明晰,没有固定标准。所以,大家肯定要想办法证明我娃英语很强。那拿什么证明?就是剑桥英语考试呗。当然也有一种家长觉得孩子惰性太大了,想以考助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和其博士生高翔通过一项追踪调查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和忽视型,“鸡娃”现象就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也就是说,家长特别关注孩子,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身上,而在国外也把这


种方式叫做直升机育儿或者是密集型育儿。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是‘鸡娃’的实现路径。”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也认为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产生“鸡娃”现象:一种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的父母对学业没有很高要求,他们更希望孩子形成非常正确的行为规范,认为如果孩子不严格教育,很可能成长不好;而另一种父母不只是严格,他们也跟孩子商量,在报班之前会询问孩子意见,但实际上,即便孩子不太喜欢,他们也会用种种理由去说服孩子上很多培训班,让孩子接受现状。

多数家长的焦虑源自比较

广东妈妈封欣在网络社区上召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家长,建立起一个“‘鸡娃’方法交流群”。大家在群里交流孩子的养育方法,讨论哪个机构的补习班更好。

封欣觉得“鸡娃”不容易,“作为一枚二宝妈,焦虑一个接一个”。回想起自己“鸡娃”的缘起,封欣说是因为疫情期间在家上课,老师要求上传作业视频。她发现其他同学都会讲故事、会数数字,“怎么感觉我家妹妹落后了这么多!”封欣一时有点慌了,马上开始研究“鸡娃”的方法。

许多家长的焦虑都缘自比较。“我儿子幼儿园同班一个小女生4岁就可以很顺畅地读全英文绘本,我们家孩子6岁可能都达不到这个水平。”韩莉认为,“以前没互联网,你只知道周围人的情况,不会知道海淀的孩子是什么水平。大家按部就班,也不知道时代的发展会让人的生存境遇产生很大变化,以前是很平缓的年代。”

在沈奕斐看来,焦虑背后还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种是家长自己曾有过创伤,“比如,他自己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他发现成绩不好导致了很多问题,就会要求自己一定要下工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将来不走自己的老路”。而更普遍的原因是,“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变动、现代性的时代。社会变化太快了,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对未知的不确定会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努力地抓住那些确定性的要素”。弹钢琴就一定要考级,否则没办法证明弹得好,所以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拿到应该有的成就体系。学习成绩量化,家长才能确定,孩子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感到安心。

“但家庭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这些东西都不太能量化。当家长去抓那些变化的东西,就会形成跟教育本身的一种冲撞,孩子也会反抗,结果反倒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应该看到,现在‘鸡娃’,未来未必好。家长本身其实是处在一个时代的困境里,他们也有他们所不能解决的自身问题。”沈奕斐说。

养娃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周末爬10公里远程山、去良渚公园画画、做手工扎染……这是眼下杭州妈妈于纯带4岁的儿子常做的事情。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养娃的过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自己从什么都不知道,到慢慢地对养娃有点儿想法再反思,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于纯有段时间也沉醉于给孩子做英语启蒙,“一岁多开始磨耳朵听音频,看了一年多英语绘本。但到两岁半之后,孩子就不太愿意听音频了,就放弃了”。

“其实孩子最重要的是他内在的精神,对周围的世界保持一种探索的欲望。如果他有这些精神,从现在到20岁、30岁,他永远都处于一个探索过程,不用父母去指挥现在该学英语了、该学数学了,他会有自己的想法。”于纯说。




教育大有可为,并不是让孩子坐在那里打卡。”遵循孩子的发展过程,把教育入生活是于纯选择的教育方式。

科学养育,沈奕斐给出了“密切关注,谨慎出手,优势累积,快乐为首”的16字方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要以你的想法强烈地去干涉他,因为你越焦虑,情绪越不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孩子需要学会自己去面对不确定性,去学习自己怎么作决策。80%问题,孩子可以自己解决,他好像效率慢一点点,但实际上能力起来了以后,很多后面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沈奕斐认为:“父母也得学会拥抱不确定性,要相信社会是越来越好的,未来的孩子有能力去适应,有能力让自己过得很好。增强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安全感,这是父母自己要努力做的事情。”

(部分被采访者为化名)

(摘自《光明日报》杨飒)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Bc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