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皇帝的小名》,欢迎阅读!
皇帝的小名
与常人一样,一些看似威严的皇帝也有着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名。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热衷于给他们起吉祥的小名。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就有个不错的小名:寄奴。
《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刘裕出生时,正值深夜,有神光照射刘家的宅子,又有甘露降落在刘家祖坟的树上。刘裕的父亲见儿子生而奇异,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奇奴。后来,小奇奴被接到舅舅家抚养,小名也就改成了“寄奴”,取寄养在舅家之意。
刘裕年少时,手上患了一种疮,总是治不好。一天,在徐州的下邳,刘裕碰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他说:“司马氏的晋朝气数已尽,不久就会灭亡,那是江南就会大乱,重新恢复社会秩序,就靠你啦!”老和尚还从怀中摸出一包黄色的药面儿,交给刘裕,并嘱咐:“此疮难治,非此药不能瘳也。”说完就不见了。 刘裕试着把老和尚留下的药面儿敷在手上,几天后,手上的疮就好了。剩下的药面儿,刘裕收了起来,后来他带兵厮杀疆场,经常受伤,每次受伤,使用这种药面儿治疗,疮伤无不立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善治枪棒、跌打损伤的药命名为刘寄奴,民间甚至有了“家有刘寄奴,不怕刀伤颅”的说法。刘寄奴成为药名,丰富中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皇帝的小名平添了几分奇趣。
汉唐风气,儿子多数称为郎。唐明皇李隆基排行老三,所以父亲睿宗李旦给他取的小名就叫“三郎”。唐明皇的小名因兄弟排行而得,属下对这一小名并不忌讳,在文献里留下一连串有趣的记载。
唐明皇酷好戏曲,被称为梨园弟子的祖师爷。开元年间,负责督造河工的韦坚在渭水之南开凿出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河道,名为广运潭。竣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韦坚特地建了一座望春楼,供亲自出席的唐明皇登临。陕县县尉崔成甫还特地把民间流行的《得体歌》改写成一首《得宝歌》。崔成甫亲自在第一艘船上领唱:“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后面有一百多名衣饰华丽的年轻女子跟着齐声合唱,还有笙管笛箫伴奏。崔成甫将《得体歌》中原有的“三郎”一句信手拈来,暗喻明皇,以赞扬他统治下的盛世,乐得望春楼上的李家三郎合不拢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56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