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方艺术理论博士论文选题》,欢迎阅读!
中西方艺术理论博士论文选题
在本次的博士论文选题中,我与导师密切沟通,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了选择中西方艺术理论融合史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
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和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现当代艺术的联系愈发紧密。西方艺术理论开端于西方古典艺术,在一代代艺术大师的创作和突破以及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变革和诞生出新的艺术潮流与创作思路。直到现在,在歌德的“艺术终结论”、雨果的“艺术史终结说”和丹托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早已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而中国艺术在古代传统艺术理论与新兴艺术理论中应找到突破点,进而为当代艺术学理论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歌德在1828年提出了轰动一时的“艺术终结论”。他感觉到社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将会给古典艺术极为沉重的打击。歌德提出艺术发展的进程在经历了浪漫主义艺术阶段后就会终结。
“艺术”和“艺术史”均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艺术史就是由“历史”这一概念扩展到“风格”这一概念而形成的,并不是自古就有。
但在雨果眼中,他更倾向于把艺术史的书写看成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过程,而非一种学术的权威,更不是不可撼动的传统。通过对于艺术史“框架”的研究,雨果认为应当把艺术史和艺术创作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艺术创作始终只是游离于各种艺术研究的叙述方式的“框架”之间,不会与任何概念、名称、流派或价值体系达成永恒不变的约定。当代新型的艺术史研究应该以艺术作品自身为落脚点,去解读它的文化意蕴,对于作品所呈现出的特征、形状、图像的意义,也一样成为十分必要的研究对象。
而在艺术的终结之后中,学者描绘了在西方当代艺术占据人们视线前,已经有两种很著名的艺术风格,这两种分别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古典艺术由于当时社会的科技与艺术水平的限制,则以高水准的模仿自然为评判作品的标准,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瓦萨利在16世纪建立了这个影响西方数百年的理论。在科技大潮流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开始更新,艺术家们不再以立体逼真为标准,反而追求平面效果。
当今艺术,极少主义与概念艺术较波普艺术要有更多的哲学体现,波普艺术更贴近社会性,它本来的目的就是要抹掉高雅艺术和普通物品之间的界限。三个艺术风格: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和观念主义艺术,就是不断地否定前一艺术阶段的特质、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过程。艺术界中再也没有特定的艺术家,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创造新型艺术。
西方艺术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绘画为例):第一个阶段是极力追求精准地表现自然事物的写实;第二个阶段是放弃写实,寻求纯粹的艺术美,尽其所能地表现艺术自身;第三个阶段是哲学表现手法,艺术与哲学相通,艺术作品含有哲学蕴
味,哲学也经常用艺术作品来表现。这三个阶段,在他的另一著作《美的滥用》中体现为美的三个定义:一是自然美,对应的则为古典艺术;二是艺术美,相对应的是现代艺术;三是第三领域的美,说的则是当代艺术。前两个“美”的定义很容易理解,古典艺术是模仿的“自然美”,现代艺术则是形式的“艺术美”,而“第三领域的美”的概念是不易理解的,杜尚的小便池和安迪·沃霍尔的盒子,都非常鲜明地摒弃了感官上的视觉感受。“第三领域”是关于作品内在意义的表现。
由于中国历史进程比较特殊,故而在几次世界艺术大变革时都缺席,这就造成了中国艺术理论与艺术鉴赏的特殊性。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不执拗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才是当代研究艺术学的必经之路。
启蒙运动在17、18世纪时风靡西方,为西方现代民主、科学、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当时的中国正深陷在明朝与清朝的战争中。这一次的落伍就造成了中国在科学与经济上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后来就是遭到西方列强的轮番侵略。另外,民主思想也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中国人民没有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从而在思想文化上也远远的被西方抛开。
清朝政府封建统治造成的社会落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追赶上世界的脚步,但恰恰是这种落后,使中国没有参与到世界科技的竞争体系中去,中国传统艺术从而没有得到压制与淘汰,没有遭受到西方的“科技武器”的冲击,给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创造了契机。中国传统艺术非但没有受到像西方一样的破落,反而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在全面吸收西方文化的学术环境下,杂乱的西方艺术理论扑面而来,一时使学者们应接不暇。同时面临着中国传统艺术系统与西方新兴艺术的融合。许多传统艺术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将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消失。
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下,要从观念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新的突破,才能融入世界当代艺术大潮流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t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