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觉——当代德育的重大使命

2023-03-25 02:39: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自觉——当代德育的重大使命》,欢迎阅读!
德育,使命,当代,自觉,道德


道德自觉——当代德育的重大使命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历史时刻,道德主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以什么样的思路创新道德,成了道德自觉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弄清楚道德自觉的内涵以及如何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自觉成为当代德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标签]道德自觉德育使命德育主体

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老先生最早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拉开了中国文化界探讨文化自觉的序幕。与此同时,柴文华等人也开始探讨儒家的道德自觉问题。2003年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提出:为解决知识与人格的分离,我觉得需要从文化自觉中引申出道德自觉。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引起德育界学者的普遍重视。2010年,《红旗文稿》151617期连续刊发了署名为云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一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引起了文化界的强烈震撼。20115月,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承办的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引起了学界对文化自觉,尤其是道德自觉的广泛关注。

应该说,伴随着学界对文化自觉探讨的开展,道德自觉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湖北大学戴茂堂教授在《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4期发表了《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一文,重新开启了道德自觉研究的序幕。这是研究文化历史使然。因为文化自觉离不开道德自觉,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所言,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关键在于道德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那么,何谓道德自觉呢?我们认为,道德自觉最根本的是道德主体的自觉。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道德自觉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自觉。依据道德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道德自觉应包含以下几层内涵:

第一,道德主体的自主认同性。道德具有民族性,这是毫无疑问的。道德的民族性是不同民族在道德习俗、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因此,道德自觉的首要标志就是生活在一定民族的人对自己民族的道德要有一定的自主认同性。只有认同自己的道德,才能够主动地去了解自身道德的来历、形成和发展。那种抛弃自己民族的道德,靠引进外来的所谓先进道德来构建自身道德的做法只会给本民族带来灾难。正如埃米尔·涂尔干所说: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论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可以说,这种抛弃自身的民族道德,企图用外来先进道德来构建自身道德的做法不是道德自觉的表现,而是对自身道德不自信的表现。道德自觉,关键在于是否深刻把握和真切认同自身道德的本质所在。近年来,国内出现国学热孔子热,充分表明了我们对自身传统道德了解的需求和渴望。云杉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中的生产和分的意识形态机构。

闲暇德育和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是生产和分配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二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价值取向,它们是为一定阶级、政党和集团的利益而服务的。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




暇德育,它们向青少年学生灌输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目的都在于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

(2)实践性。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都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实践。从出发点来看,它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展开教育,分析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客观原因和实践基础,而不能脱离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而进行空洞的、抽象教育。从落脚点来看,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之所以要形成正确思想并提高思想政治质,其动因则来自于社会发展与实践的需要。因此,无论是闲暇德育还是非闲暇德育,都要从实际出发,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实践,从而实现由认识到行动的飞跃。

此外,闲暇德育和非闲暇德育的效果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闲暇德育和非闲暇德育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正效还是负效,效果的大小、质量等,都只能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而不能由主观认识来检验。离开实践谈闲暇德育和非闲暇德育的价值,必然会失去客观的衡量标准,进而导致其主观随意性,甚至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3)人本性。闲暇是人类所追求的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发展,是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占有自己的自由全面本质的发展,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全面生成及丰富。实现自我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闲暇德育的根本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主动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根本要求,闲暇德育的理想便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真正的闲暇是以自由为本质的。因此,闲暇德育的本质亦应以人为本,以自由为前提,以帮助人们增强对必然性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与解放也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恩格斯曾如是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非闲暇德育的终极目标,但是这里的自由与发展并不是抽象的。德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分析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同样是非闲暇德育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其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主导性,体现社会主义社会高度的人文关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tP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