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内涵及途径的思考》,欢迎阅读!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内涵及途径的思考
作者:张玉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1期
张玉娟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从论述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出发,厘清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界线,揭示了两者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并指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际内涵。从规范的选聘机制、专业的培训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三方面论述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28-03
自从2004年国务院十六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在与西方尤其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比较后,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发展目标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各高校在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新思路,新途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也存在着对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内涵辨识不清、管理机制不明等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
在教育学上可以理解为学科门类,在社会学中可理解为专门的职业。它是职业分化的结果,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专业化是指职业达到专业标准,成为成熟的专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专业化有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它要求从业者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只有依托一定的管理机构,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进行科学的管理培养,使辅导员更好地掌握工作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自主,发展专业道德,进而有效履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最终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1991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职业”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职业化的概念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由美国提出,指从业者按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塑造自己,并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职业观念、思维、行为及习惯等符合职业标准。通俗来讲就是职业的专门化,即要求从业者将工作作为终生事业对待,具有职业化的行为规范、技能及素养。辅导员职业化可理解为:第一,辅导员可以终身从事该行业,拥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第二,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有明确职责范围、行业标准及稳定的专业人员;第三,辅导员工作队伍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等制度作为保证,形成涵盖广泛的健全的辅导员组织体系;第四,辅导员要有相应的职业自律精神,有规范的职业伦理道德。我们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进程时,往往将职业化与专业化混为一谈,“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更强调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所达到的状态和水平,侧重于职业本身的社会认同的制度确认。”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必须要使这个队伍有专业化
的工作人员,使这个职业有专业标准及评价体系。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要求保障辅导员队伍的起始水准,使辅导员将工作当成稳定的职业,通过教育培训的通道,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实现专业化的终极目标。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水平,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须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才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及社会地位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科学的发展途径,将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其工作效率,同时也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有效支持。虽然影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发展途径的完善与否,是制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科学设计,找寻有效的发展途径是至关重要的,这条途径包括规范的选聘机制、专业的培训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1.建立规范的辅导员选聘机制。高校辅导员身兼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服务、心理健康导师数职,是一个应具有多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要求极高的社会职业岗位。岗位的复杂性给职业标准的设计带来相当的难度,但辅导员职业标准公开化、社会化、规范化运作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途径。因此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只有参照职业市场惯例,规范职业资格准入程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才能打造一支具有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学术素养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辅导员岗位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招聘标准、公开招聘程序和要求;同时各高校也要成立由专家组成的考官队伍,实施严格资格审查制度,设置有效的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程序,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形成科学规范的辅导员选聘机制。辅导员选聘机制的设立,确定了辅导员的准入门槛,规范了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不仅在人才选拔方面为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提供重要的保障,而且也促进了辅导员本人对工作的价值认同,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与荣誉感。
2.建立专业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建立辅导员专业培训机制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中必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辅导员接受教育培训是增加职业价值感的重要途径,从业者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深层次的价值体验,产生职业的归属感及价值的自豪感。其次辅导员只有接受专业培训,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才能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目前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和专门化的趋势,使得辅导员普遍存在职务低、职称低的情况,以江苏高校为例据统计辅导员行政职务在副科级以下的总计6045人,占总人数的75.7%,辅导员行政职务为处级的仅有855人,占总数的10.7%,一线辅导员中,中级职称以下的人高达80.3%,因此无论从年龄、学历层次还是职业发展来讲,当前高校辅导员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也具备相应的提升能力。自从教育部2006年印发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机制在各高校逐步建立,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的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得到落实,通过学历与学位教育、在职培训与研修、资质与资格认证的途径,分层次、多形式地构建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且通过培训逐步建立辅导员持证上岗制度,从而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速度。
3.建立科学的辅导员考评体系。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岗位仍属于多头管理,评价主体不定,岗位职责无法明确,辅导员工作难以评价与量化,对辅导员的考核也缺少必要的标准和依据,因此最终无法根据辅导员工作实绩形成系统有效的奖惩体系,科学评价体系的缺位堵塞了辅导员发展通道,最终导致辅导员缺少职业的热情与归属感。有研究者对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32.37%的辅导员认为本校的考核“不科学,没有体现工作特征”,22.3%的辅导员认为现有的考核“和没有考核差不多,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干好、干坏一个样”,考评体系不完善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规定》为高校辅导员工作考评体系的建立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对辅导员工作的考评应结合本校实际,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辅导员个人成长、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为标准,从职业道德、工作能力与态度、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多视角、全方位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评,并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被考评者行为、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在辅导员职业系统内设立不同的专业水平层次,以科学的考评打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k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