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性别差异》,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别差异
作者:刘靖楠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5期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的性别理论,探讨了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性别规范”其所设置的常态及在这种性别规范之下两性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并试图打破两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性别差异;性别规范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两性的关系一直在持续变动中。而古代中国社会对女性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著有《女则》一书,对女性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和限制。还有一直为人们所熟知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等一系列的对于女性身体和心理的规范。对男性的拘束则要少得多。那么男性与女性真的存在着除了体质之外的巨大的先天差异吗?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不同呢? 一、文献梳理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这种观点认为性别是先天获得的,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属性,并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后天的努力也很难改变这一属性。当时的理论强调的是性别的不可更改性,以及个体对性别的角色的遵从。而那些背反或者偏离这一角色要求的行为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而那些个体本身也被贴上了有色标签。这种理论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具有巨大理论漏洞的,他不能解释许多自然存在的现象例如双性人、心理性别错位等,而是只能一味的把它们归为一种非常态的变态现象。
在60年代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社会动荡。其经济长期停滞,社会畸形发展,贩毒吸毒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随着这些社会危机的日益加剧,西方国家内部兴起了广泛的新社会运动。其中女权运动也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权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对原有的性别概念体系的新解释和新创造。其中最著名的法国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蒙· 德· 波伏娃,在她的理论中提出了社会性别(gender)和生理性别(sex)的区分,这有助于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去理解女性气质。她认为是社会和社会化在人成长过程中通过种种手段把其塑造成为女性,性别是被社会有意的建构出来的。在建构了性别之后,又通过宗教、法律、教育、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社会期待模式化。 二、消解性别
从我们的实际经验中我们会得到这样的一个直观印象,当一个人身体特别是性器官因先天基因或是后天意外等原因出现残疾时,不论其他人是否知晓这一情况他总是会表现出一定的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卑心理,并伴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不愿与交往、喜欢单独生活、喜欢安静不爱说话,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怀疑。即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教育和学习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性别的,但他们中大多人也会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一种不确定,或是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整女人或男人。如果使用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这一对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就不那么具有解释力了。
朱迪斯·巴特勒首先提出在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性别规范”。这种规范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准则,而是一种决定这些具体社会规约的更高层次。她认为规范并不涉及是否被遵守的问题,而是设置了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生活中是以“正常”这一形态被人们所认识的,而它的反面就是异常的、反常的状态。例如南方人接受了豆腐脑是甜的,当第一次接触北方的咸味豆腐脑时很难接受,并认为那是非常态的。这种规范决定了可理解性,让某些做法和行为能够被承认,决定了相关社会事务能够被理解,定义了规定什么会,什么不会出现在社会领域内的一个尺度。
“规范”既是社会生活的根基同时也是人们应对生活的手段,一旦有反常的、异常的情况出现,“规范”马上会把它甄别出来,并加以排除。规范具有一种“排他性”,性别规范亦是如此。性别规范弥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为社会生活编制了一张几乎无所不包的性别之网。这是“性别规范”使得性别被禁锢在两性之间,无法挣脱。
而性别规范是通过为行动者提供概念和认知模式来起作用的,或者说,规范设计了一套习以为常的性别话语,而正是由于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引用这些话语才使其延续,不断复制,这种引用的行为尤其类似巴特勒的“性别模仿”概念。
巴特勒要消解性别规范的连贯一致性,使得被严格绑定在一起的性别气质性别化身体性向快感和欲望等方面都能够自由组合,于是性的少数群体和多数群体都能够被理解;其次,也是更具有消解和颠覆意义的,巴特勒试图将性别规范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逻辑和强制逻辑剔除出去,使那些组合不再被强制冠以女性的男性的或任何性别,从而真正达成消解性别的要求。 三、结语
巴特勒认为女权主义者把把性别歧视简化为男人对女人所作的一切,我们就忽视了使性别歧视变得如此强大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女人屈从于男人只是宽泛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而巴特勒通过性别规范这一概念,不仅明确了两性消除差异的可能,同时也为不在性别规范之中的、倍受压迫歧视的少数性别群体挣脱束缚获得解放,提供了可能。
在实践中,首先,要承认性别之间的不同,不仅是两性间的,也包括少数性别群体。把他们都视为是社会中的正常存在,只是在群体规模上有所差距。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各自的性别选择,不要把性别当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性质,人具有能动性可以自主的、自由的改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2] 范譞.跳出性别之网——读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兼论“性别规范”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
作者简介:刘靖楠(1990.01- ),女,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方向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Q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