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婧 武汉大学法学院 博士毕业论文 后记

2022-10-14 08:5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付婧 武汉大学法学院 博士毕业论文 后记》,欢迎阅读!
武汉大学,法学院,后记,毕业论文,博士
付婧 武汉大学法学 博士毕业论文 后记

不得不承认,“后记”也成为整篇论文中让我头疼不已的部分。我几乎从最初构思博士论文的框架起,就尽量回避对“后记”的设想。奈何思绪不可控,关于后记的构思竟一直盘旋萦绕在整篇博士论文的写作进程中,简直贻笑大方。进入博士生涯以来,我读过不少“后记”:平易朴实型、情真意切型或文采卓著型等等。“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回首博士乃至求学生涯,我苦思冥想一总结我心境的词语。最终,“回归”成为这篇“博士后记”的主旋律。

论文写作教会我的最大心得是:一个词在语文课本中的含义不必然等同于其在学术论文中的含义,更不必然等同于其在法学论文中的含义;法学论文中的某些词,或许压根不会出现在语文课本、甚至你的知识体系中。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回归”一词从“回归祖国”的遣词造句,演进到“回归函数”的数学概念,最终还原其“返璞归真”的本义,并频繁出现在我写的论文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回归”。绕了这么一圈,我今日所言的“回归”一词还应回归到三个层面。

“远走”和“回家”。在经历了多年国外求学生活后,我带着强烈的“回家”心情回到武汉,回到武大。武大于我如此亲近,以致博士期间我一直安然处于它带给我的“归属感”之中。她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博士学习和论文带给我的“历练”。珞珈山的狐狸,每天寝室和图书馆间的多次“跋涉”,梅操的电影都成为学习之余的


重要“调剂”。这些“调剂”自然也包括梧桐树飞絮、人声鼎沸的节假日和难觅一席的食堂。对于一名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而言,后者绝对谈不上是缺点,只是招人喜爱的程度较弱而已。

“游离”与“归宿”。走入经济法领域,对我无疑是极具挑战的。由于并非法学出身,攻读经济法博士也很难称得上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回归”。然而,若找寻一词形容我的学术经历,“归宿”一词却极为准确。从“经济学”到“金融学”,“金融学”到“经济法”,我一直在学科间“游离”,终于依附于“经济法”这棵大树下,衔住了“财税法”的枝头。博士期间,我不免困于法律的严谨思维和逻辑,但也有幸初尝大师所言“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之心境。原来,法律才是我绕也绕不开的“归宿”。

“回望”与“前行”。我们总会写下诸如此类的话:“回归,基本原理,是完善现行制度的基础”云云。写在此处,亦同此理。我时常会想,今日学术道路之选,可能在多年前就反映在我生活的点滴之中了。例如,我如此热爱“语文”这门学科,喜欢看书。无论我将来何以为生,博士三年的努力和收获总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留下印记。虽然我尽量避免“灌鸡汤”,却还是不可免俗地敲下了这一句。

一篇“后记”,无论前文多杂乱无章、胡言乱语,最终还应“回归”其基本功能。我怀着一颗严肃的心,对博士期间给予我帮助的师长亲友表达我诚挚的感激。首先应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熊伟老师:承蒙您不弃,招我入麾下。您对我“偶尔出现”的懒散诸多容


忍,对我的学业和生活诸多关怀,我一直心怀感恩。今后,我还是会经常叨扰您、向您请教的。经济法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冯果老师、喻术红老师、宁立志老师、孙晋老师、卞祥平老师、张荣芳老师、李安安老师、班小辉老师、南玉梅老师、袁康老师、周围老师也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和关心,我在此一并致谢。感谢16经济法的“男神女神们”营造了一个“佛性”的班级氛围,让我倍感放松和愉悦。感谢“熊门”因“税”结缘的兄弟姐妹。感谢我的挚友们。最后,着重感谢张老师和任老师的鼎力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LG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