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白华“意境论”

2023-03-01 05:44: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宗白华“意境论”》,欢迎阅读!
白华,意境


浅谈宗白华意境论

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主观的能动性创造,并借助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艺术作品,求安慰于艺术正是因为艺术作品内含艺术家的情感,所以显得动人,极具美感。这种美感经过升华,上升为意境。自古以来,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意境。意境是艺术的至高追求和目标,也是审美欣赏者感悟作品精神的最高形式。宗白华先生作为艺术人生派的代表,其美学观点颇具生命意味,其中意境论成为其代表理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艺术;意境;宗白华

宗白华先生将艺术意境生命情调和宇宙韵律相贯通,艺术空灵为核心,延伸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美学的重要理论,力求创立艺术式的人生成为国内著名的美学家。



宗白华老先生倡导艺术应具有广度,从《美学与意境》一书中可以看出,艺术、生活、美学和哲学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中国艺术的魂在于意境,意境是艺术家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也是艺术作品最精妙之所在。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1]笔者很赞同宗白华先生这句话。当代艺术勇于创新,艺术家处在一个大环境下,一个大平台上,纷纷推出新的艺术模式和艺术形式,展示新的艺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艺术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当代艺术倘若合理运用时代与科技的优势,便会创造一个艺术的新世界;但若为新而新,就会本末倒置。探本穷源一语道破其关键所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根源,所谓术的新,必定是在传统之上推陈出新探本穷源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把握中艺术的精髓,即意境的特构。改造艺术世界,我们先得认识。



关于意境的解释,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讲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景,以手运笔,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别构一种灵奇...”[2]简单几句话便是对中国画意境的很好归纳。笔者理解,实境在景,虛境在心,而无论实景的表现和虚景的表达,都要借助中国传统书画工具,即笔墨。例如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法为皴擦点染勾,不同技法针对不同绘画阶段孕育而生,都具有一定程式。画家灵活运用,抒胸中之意。



先生将意境分为五种境界,一类功利境界,主于利;二类伦理意境界主于爱;三类政治境界,主于权;四类学士境界,主于真;五类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四五类之中的一种境界,便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严格遵守艺术,即科学、专业与真实,同时又将血肉化,具体化。这让我想起来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在《美学》一书所讲,人们追求真善美,科学后来发展为逻辑学;即道德,后来发展为伦理学;唯独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由此美学而生。笔者认为,老先生的五种境界,一定程度上也是评判艺




术作品的标准,更是关于人生境界层次和艺术追求高低的一个度量衡。



意境的产生源于心灵,表现于美。中国艺术的境界,艺术家主观的情感生命同客观自然的相互交融和碰撞的结果,它形成一个灵境,灵境也便就是艺术的意境了,宗白华先生总结空灵。意境,体现着中国艺术家的宇宙观,无法具体表述。艺术家聆听、过滤,继而表达。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用西方移情美学的角度讲,花草在艺术家心中已经不单纯是植物而是绚丽天堂的缩影,饱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境界因人因时因地因景的不同,呈现出多样的美,这当中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同样是山水画,五代董源的《潇湘图》画面上山峦平缓圆润,林间雾气弥漫,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闪烁,画面一侧是一条即将靠岸的船只,船上的渔夫与岸上的人遥相呼应,另一侧是渔夫辛勤劳动的场景。宁静之中,似乎能听到隔岸相呼的喊声和欢快的渔歌。画面体现出江南秀美的委婉之意,朦胧中渗透着天真烂漫的气氛,让观者深深体会到画家静观和沉思的精神世界。



而中国近代山水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红色山水》,画面又是另一番风味。作品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词意,作品表达了雄壮的气势,用笔豪迈。又因特殊创作时期(1962-1964年),全国兴起红色山水画的热潮,这一时期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于改革开放前,将共产党的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题材整合于国内自然风光中,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丰富了山水画的功能和价值。可见,董源和李可染因为时代、政治社会等原因的不同,所作山水画截然不同,也正因为这样,中国绘画艺术的意境才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谈到意境创造,老先生将其与人格涵养相联系。所谓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的机械描摹世界,而是心匠自得为高[3]艺术需要创作热情,尽管说艺术是自然的,艺术家主观上需要一种冲动,一种探寻新的意境的趋向。中国古代画家经常讲丘壑成与胸中,既寤发与笔墨艺术家与自然必定是神会画家莫奈曾一年早中晚绘不同时刻的同一风景。莫奈艺术的真实在于模糊与虚,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不同时刻的风景必然不同,必定有差别,遵循人类看到的一瞬间景象,用画笔记录下来,于是印象派应运而生,画家眼中的真实便是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意境。



宗白华先生对禅境也颇有研究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次的创构。澄怀观道便是微妙至深的禅境。澄清心中一切已有之见,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观照宇宙中最幽深最高远却又弥沦万物的生命体,这也是意境创造的始基。禅是动中的极静,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学已经渗透到中国艺术领域,上升为哲学界和艺术境界。美学始于西方,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禅学本身属于形而上,正好为中西美学交融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古代艺术家也恰恰是这么做的。超以物象,得其环中。超脱于物象之外,得其最中心之精髓。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宇宙观,也是禅学的精髓之所在。中国艺术禅境的表现,也是传统艺术文化的宝贵财富。






宗白华先生认为,庄子是具有艺术天才的哲学家,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庄子的是形而上原理,体合无间。的生命进乎的表现启示着[4]笔者起初理解上述观点有些许吃力,但沉思片刻,并不难领会。作品之所以成功,正是通过艺术家内心的,借助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者文字组成有机和谐的艺术统一体,这是一个艺术过程,从起初形似到最后的传神



空白也是宗白华意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书画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这正是中国艺术独到的意境之所在。尤以书法能够传达这种妙境。唐张怀瓘在《书议》中形容王羲之的书法时讲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富余...以不测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空白处看似虚无,实则无为宇宙大千。可谓不白之白,不虚之虚。



中国艺术之境界,有其深度、高度和广度。若想真正创造意境,感悟意境,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美,就像老先生所讲,愈放下,愈透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艺术的境界,不单在内,也不单在外,而在于我们由内而外的感受、欣赏、加工和创造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2][3][4]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 人民出版社 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49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