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晓虹:改革后半程年轻人需挑重担》,欢迎阅读!

周晓虹:改革后半程年轻人需挑重担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8年第10期
自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40年,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试图通过对生命周期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一批人的访谈,窥见改革开放对国家、社会及个体的影响。
周晓虹教授生于19 57年,19 78年改革开放他时值21岁,此前他怀揣革命理想正在南京江宁农村插队,响应伟大领袖号召“改天换地”。1977年秋,全国恢复高考,以文科见长,但又怕考入师范,于是“试图学习鲁迅、郭沫若等大文豪迂回救国”,1978年春入南京医学院,后又因十分偶然的机会转入社会学领域,至今仍活跃在学术及时代的前沿。用周教授的话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参与者、受益者和拥护者,甚至改革开放的话语体系都是这一代人建构起来的,选择我们作为访谈对象,来了解改革开放40周年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回顾这40年,周晓虹觉得“基本实现了20岁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正因缺少前辈,我们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社会学领域)。近些年,周晓虹关注“文化反
哺”“中产阶级”“知青与77级人”“中国体验”等,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一路风雨密切相关。对于改革开放的未来,周晓虹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和抉择,现在看来,这一百年的前半程是很不错的,后半程就看年轻人了。”
转折:从怀揣革命理想到怀疑“革命”的意义
问: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访谈已经筹备了一段时间,我们这次选择生命周期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中国40人来进行访谈,想看看国家发展大潮中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之间的关系,而您是被访第一人。
答: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来访问一批和时代步伐共振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实40年的回忆要比50年更加醇厚。经历了改革开放全程、对改革开放和开放前的中国都有所了解的一批人中,我算是比较年轻的。如今我们这批人,还没脱离或刚刚脱离工作岗位,对40年的脉络把握非常准,还没有和这个时代相脱离,刚好在人生的高点,这个访谈恰逢其时。
问:个人能参与到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中,是一种幸事。
答:我曾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说,什么是幸福?从物质和机会的享有上,你们都比我们更加幸福。但我对幸福的诠释是“一种主观的状态”。我们这代人有着改革开放前的体验和体会,对幸福的理解就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生活原本不是现在这样,是经历了像邓小平这样的伟人的决策才变成这样,当时有一大批人前赴后继(虽然不是冒着枪炮),以追求国家强盛、文化思想解放。
恢复高考时,我还在南京江宁农村插队,除了兴奋没有其他的想法。社会学家周雪光和侯立仁进行的抽样研究中发现,知识青年在农村的平均插队时间为6年。而77级考上大学比率最高的是在农村有1-5年插队经历的人,我是有两年半的插队经历,其次是6-10年的人,最后是应届毕业生。这个数据有些奇怪,按道理来说应届毕业生应该是考大学中的比例最高,事实上不然。有着1-5年下乡经验的知青考上大学比例最高,我想正是有下乡的体验,他们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更强烈,但下乡6年之后,体力、知识又跟不上了。
总之,只有经历了改革开放及之前的人,才更能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比现在上大学的孩子们更幸福。
问:您在下乡两年半后参加高考是什么样的情形?
答:当时我年轻,心高气傲。每天那么大的体力劳动,依旧一大早起来读古诗,然后上工,晚上在煤油灯下扎着袖口(蚊子多)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各种哲学书,读不懂也读。那时我是相当左倾的,对革命理想深信不疑。我对那个时代推行的极左思想发生怀疑是在插队生活中,高考之前就开始觉醒,只有十八九岁,算是觉醒很早的一个。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v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