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常规93420

2023-01-14 06:5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脑梗死护理常规93420》,欢迎阅读!
梗死,常规,护理,93420
脑梗死的护理



一、 :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又称缺

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90.发病率为110/10万。临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

成和脑栓塞。

二、 三、 血酸的形成:是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血管腔变狭窄,

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以致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偏瘫、失语)

四、 :

1. 最常见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2.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动脉炎。 3. 少见有胶原系统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巨细胞动脉炎、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高凝状态等。

4.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五、 病机制:

睡眠 血管壁病变

失水 血压下降

休克 血流缓慢 →血栓形成→脑梗死 心力衰竭 血粘度增加

心律失常 血凝固异常 栓子脱落 栓塞 红细胞增多症

六、 理改变

1.

2. 3. 4. 5.

h内组织改变不明显,可逆.

12~24h后脑组织肿胀、变软、灰白质界限不清. 7~14天后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开始液化。 3~4周后坏死组织被吞噬、清除,机化修复。 缺血半暗带:

1) 中心坏死区神经细胞已经死亡,半暗带由于部分侧支血液供应,其损伤可

逆。

2) 及时恢复血流,恢复半暗带细胞的代谢功能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

七、 床表现

1.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动脉 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

病患者。男性稍多于女性.

2. 通常可有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25%的病人病前曾有TIA史。

3. 起病形式:多数在安静休息时发病,部分于睡眠中发生,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

一侧肢体瘫痪.通常在13天内病情发展达到高峰. 4. 常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八、 床类型

1.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4h,但在13周内完

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2. 完全型:起病6h内病情达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重,甚至出现昏迷,多


3. 4. 5. 6. 7.

见于血栓—栓塞。

进展型: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 可持续6h至数日,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死亡。 缓慢进展型:症状在起病2周后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且多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有关. 前循环梗死 后循环梗死 腔隙性梗死

九、 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液检查 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血常规检查等。

2. CT检查 24h以后脑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 3. MRITCDDSA

十、 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1) 饮食指导

鼓励进食,少量多餐;

选择软饭、半流质或糊状食物,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不能进食时给予营养支持或鼻饲。 2) 防止窒息

保持进餐环境安静、减少进餐时的干扰因素 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

掌握正确的进食方法(如吃饭或饮水时抬高床头,尽量端坐,

稍前倾)

床旁备吸引装置,必要时安置口咽通气管和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

道通畅

吞咽困难的病人不能使用吸水管吸水

2. 肢体功能康复

a) 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软枕支持) b) 翻身(患侧卧位最重要) c) 重视患侧刺激 d) 床上运动训练 e) Bobath握手 f) 桥式运动 g) 关节被动运动 h) 起坐训练

i) 恢复期康复训练(转移动作、坐位、站立、步行、平衡及ADL训练) j) 综合康复治疗(针灸、理疗、按摩等)

3. 语言沟通障碍

a) 沟通方法指导:提问简单的问题,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

手势沟通,安静的语言交流环境,关心、体贴,缓慢、耐心等。

b) 语言康复训练:肌群运动、发音、复述、命名训练等,由少到多、由

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原则,循序渐进。

4. 用药护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rH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