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意义及发展特点》教案

2022-08-20 19:5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意义及发展特点》教案》,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学前,教案,意义,特点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基本信息 教学课时 教学主题

12课时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意义及发展特点

1. 初步了解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2. 初步认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 3.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和内涵。 4. 体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和内涵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

一、提问导入,了解学生已有经验

1.教师提问:“幼儿园有哪五大领域?按顺序来说。” 2.学生自由回答:“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二、师生共同讨论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

1.教师提问:“与其他领域相比较,社会领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请个别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社会领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三、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目标内容 1.师生共同阅读和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部分

2.重点引导学生概括社会领域中的核心关键经验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社会文化 3.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年龄班目标上的差异性和递进性。 四、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性质

1.教师讲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2.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把握散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定义:

社会性”是一个人(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社会化”又称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技能、学习与人交往,并掌握社会价值与规范的过程,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1


教学设计

1)先呈现“社会化”定义——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成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思考:

人在什么时候进行社会化?”

2)呈现“社会性”定义——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行为特征。思考:

a.要成为“社会人”应具备哪些条件?通过“狼孩”,引导学生总结社会人条件:要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环境中的人交往;

b.“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引导出自然人需要满足生理需要;社会人则还需要满足社会性需要。 五、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1.介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把握这些概念界定的视角和侧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涵中的关键词: 社会性、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六、讨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1.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2.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 1社会意义:

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2)个体意义:

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为儿童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四、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全面细致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部分。

教学建议

这部分学习,建议:

1.带学生阅读完《指南》后,总结社会领域教育的几大特点。通过与其它四个领域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

2.补充幼儿社会教育的案例,通过案例来引出社会教育的特点。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d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