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2022-12-28 00:5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欢迎阅读!
养生,道家
实用文档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奉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开展,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表达。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到达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竭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 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开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开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假设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那么。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 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 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那么。【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

.


实用文档

共同思想,如儒家讲“爱人〞;墨家虽讲鬼神,但也主张“利人〞、“爱人〞。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张“立命〞,消极对待人生;而道家那么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就像【黄帝内经】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那么下安,以此养生那么寿…主不明那么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那么殃〞。对此,晚唐道士杜光庭说得十分清楚“: 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形无主那么不安,心无舍那么不立。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 与魄〔形体〕 统一,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不仅认为“形〞是第一性的,也看到“神〞对“形〞的反作用,强调形神并炼,要强身必先修其心,性命双修,逐渐认识到人的身与心是一个整体,形成了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3 . “少私寡欲〞、“恬淡自乐〞的养生观

道家养生思想对人们在生活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少私寡欲、恬淡自乐。道家认为,唯其如此,方能保持身心健康。老子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等物质享受是有害无益的:“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当然,这里完全否认感官享受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视觉器官长期受到绚丽色彩的刺激,必致视力减退;整日追求美味佳肴必定导致食欲减退;纵情于骑马打猎,当然将心神不宁;刻意追求稀世珍宝,难免使得行为败伤。因此,道家主张见素抱朴, 私寡欲 ,去甚, 去奢, 去泰。老子认为追逐荣利, 嗜欲过多, 都是招灾惹祸、病丛生的根源。庄子也认为: 养生莫差于养精寡欲, 他将酒色过度视为养生的畏, 饮食之间, 而不知为之戒者, 过也; 形用而不休那么弊也; 精用而不已那么劳也。因此道家在养生方面认为骄奢淫逸,放纵肉欲,都将严重地损害健康,只有恬淡自乐才是健康长寿之本。



4 . “修身养性〞重视修德的养生观

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以德养生,修身养性,又要求人们在精神情绪方面处于安静、乐观、没有过分欲求的状态,做到心胸开阔、性格爽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到达长寿之目的。通过调控意识活动而到达对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与锻炼,得到心神的修持修炼。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强调个人应主动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 而否认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 实质上是最高层次的“顺应自然〞, 这也是道家注重养生术开展应用的重要思想根底。

道家认为人应留神慈于物, 与人为善, 以近于道, 从而到达健康长寿的目的,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以健康生命为根本,进一步高尚人格,圆满操行,升华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养生观, 既重视自然无为,表达了无为与有为的辩证认识,也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养生态度,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道家在养生方面提出: 一曰寡欲, 二曰节劳, 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的方法。道家养生观主要是以“道〞为思想根底, “守静〞为根本内容,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cl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