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羞涩与社交焦虑读后感:社交焦虑真的一无是处》,欢迎阅读!
话说前阵子小鹿和室友达成共识,提前把租金给房东转了过去——我俩一致认为虽然提前交租可能会秒变吃土女孩,但能够避免月末的交租提醒和日常尬聊,可以说是十分值得了。然而,万万没想到,房租刚转过去,房东大姐姐光速拉了个群,然后反手就是1个大红包,顺便开始关心两位小房客的入住体验,简直是中国好房东本东了。作为两枚尴尬症晚期患者,小鹿和室友只能一手备好表情包,一手拆红包,最后这场让我俩如临大敌的群聊在各种表情包的护持下圆满结束。虽然当晚因为房东姐姐这场突如其来的关心深感体力透支,但看在红包的份上,不得不说有时候焦虑还是有点用的。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症?
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情境中因为害怕当众出丑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社交焦虑的强度和所害怕的社交情境的范围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社交焦虑只会出现在有限的几个或单个社交情境(比如搭乘地铁、公开发言等),而且产生的焦虑情绪还不至于让自己彻底失控;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几乎在所有社交情境中都会产生强烈焦虑情绪,而这种弥漫性的焦虑最终很可能导致他们开始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交情境中感到焦虑并不一定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任何人都有可能在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情境中感到焦虑。只有当一个人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现情境有强烈且持久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已经明显影响到了这个人的正常生活时,TA才有可能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比如,同样是对当众发言怀有强烈的焦虑与恐惧情绪,一个大学老师可能会因此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而一个程序猿则不会。 此外,有意思的是,与人们通常以为的不同,虽然社交焦虑的确与一些常见的性格特点有关(比如羞涩或完美主义),但是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却不一定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内向不等于羞涩——尽管和外向开朗的人相比,内向的人在社交情境中往往更安静、内敛,并且可能更喜欢独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相比之下,完美主义者常常在公众场合感到焦虑——因为给自己树立了完美人设而时刻都害怕被人发现自己的瑕疵。 社交焦虑是天生的吗?
大量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的产生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后天的社交创伤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与直系亲属中不存在社交焦虑症患者的人相比,直系亲属中存在一位严重社交焦虑症患者的人,其本人患上社交焦虑症的概率是前者的10倍。为了进一步确认基因遗传对社交焦虑症的影响,研究者对患有社交焦虑症的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发现同卵双生比异卵双生的双胞胎有着更高的社交焦虑症的合和率(“合和率”指一个人与其孪生双胞胎患有相同病症的概率)。
除生物因素之外,我们自身的经历和观念也会影响会产生社交焦虑和羞涩的概率。例如,曾经发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负面经历可能加深个人的害羞胆怯和社交焦虑。研究发现,与存在其他焦虑问题的人相比,存在社交焦虑的人对孩童期被取笑的往事记忆更深刻。其他社交创伤的例子还包括:小时候常常其他的孩子欺负、有过过分苛刻严厉的父母、老师或老板过于严苛、曾经在社交场合中当众出丑(如呕吐、摔倒、惊恐发作等)。
此外,我们还可能因为目睹了他人在社交场合中受挫的场景而产生对社交情境的焦虑与恐惧,这些场景包括: 某同学被老师严厉批评且被其他人嘲笑、某同事当众发言时因为紧张出错而被老板训斥、某亲属极度羞涩且怕见生人等。与此类似,我们还可能从其他渠道习得社交焦虑,比如被父母或权威反复告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性、全然认同某些媒体所宣扬的“颜值即正义”等强调自身形象的信息…… 虽然过度的社交焦虑可能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但是适度的焦虑却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交往。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相互依赖、彼此帮助,即使是小朋友也知道与他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不断给别人留下坏印象有可能导致被孤立以及其他的不良后果,而社交场合中的焦虑感则可以帮助我们免于冒犯他人,并且避免做那些给自己带来负面评价的事情。
当然,社交焦虑或羞涩胆怯并非时时有益,严重的社交焦虑可能导致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在工作或学习中更容易出错。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社交焦虑远不到社交恐惧症的地步,很多轻度的焦虑症状带来的社交困难都可以通过社交技巧训练来解决。 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
1.改变封闭性非语言行为。虽然并不一定是有意而为之,但在社交情境中感到焦虑很可能会让我们采取自我防御的姿态来面对社交对象,并下意识地用一些非言语行为暗示对方“离我远一点”,比如回避眼神接触、神色严肃、身体向后仰或两手交叉在胸前等。尽管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但这些非言语信息(包括与社交对象的身体距离、眼神交流、手势、语调,以及音量等所传达的信息)却会让我们整个人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息,进而导致社交尝试的失败。
通过改变封闭性非言语行为,我们可以向对方传递愿意与其接触或交流的信息,从而提升社交质量,以下是一些与社交焦虑相关的封闭性非言语行为:
向后倚靠着坐在位子上 -> 身子向前倾; 与对方离得很远 -> 靠得更近一点; 回避眼神交流 -> 适当的眼神交流;
交叉着手臂 -> 不交叉手臂或做一些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Z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