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奇谋士张良的秘书学解读》,欢迎阅读!
![张良,秘书学,谋士,解读,传奇](/static/wddqxz/img/rand/big_71.jpg)
传奇谋士张良的秘书学解读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与秘书这一行业相似的职业,在古代,秘书多以帝王的“史官”或者官僚的“幕僚”、“谋士”这样的身份出现,他们多负责为帝王掌管文书,记录史实,为官僚们出谋划策,他们是古代帝王和官僚们的助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秘书人员,其中,留候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谋求霸业的过程中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汉朝建立之后,面对朝野上下不断涌动的激流,他选择了激流勇退,堪是古代文秘的典范,其优秀的素质和品格,值得现代文秘从业人员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忍常人所不能忍-秘书的立身之道
张良出生于韩国,是韩国的一个贵族子弟,秦国灭亡韩国时,张良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褪少年,其虽然只是一个贵族子弟,却在当时却表现出非凡的爱国情怀,他散尽家财,寻找能刺杀秦始皇的刺客。终于,通过张良不懈寻觅,他找到一位大力士,张良为他定制了一个大铁锤,打算在秦始皇东游至博浪沙时向其投去,将其砸死,不料,误中了副车。刺杀失败后,张良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到了下邳,张良遇到了对他影响甚远的恩师黄石公。张良与黄石公的相遇颇有传奇色彩,有一天张良在桥上行走,一个坐在桥上的老人突然把鞋子丢到桥下并且让张良捡给他,张良十分惊异,但是因为见他是个老叟,而且行为古怪,或许有些本领,于是强忍着怒意,下桥捡回了鞋并跪着为老人穿上。老叟兴高采烈地走了,而且赞赏张良:“孺子可教也。”约定好五日之后再次到这桥下,但是张良前两次都来的迟了,被老人斥责,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到了,黄石公才传授给张良《太公兵法》。张良对其视若瑰宝、夜以继日地不断学习,终于使其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智慧谋略。这段年少时的奇遇,为张良日后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守的基础。
《淮阴侯列传》还记载:公元前203年,韩信征服了齐国之后向刘邦上书,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为由胁迫刘邦即刻将其封为齐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的军队围困在荥阳多日,刘邦接过韩信来的书信,怒斥韩信:“我日夜盼望着你来帮助我脱困,你竟然就想着自立为王!”张良暗中踩刘邦的脚,贴近刘邦对其耳语,劝其隐忍,并且要即刻册封韩信,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这才解了围困,扭转了局势。在当时的局势下,刘邦若与韩信决裂,不管韩信是拥兵自重抑或倒向项羽,一旦造成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的局面,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作为刘邦的贴身大秘,张良对这一形势洞若观火,张良能及时提醒自己的领导“以大局为重”,审时度势,从而作出最为明智的决策。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显示出了秘书的隐忍、机智和大局观念。
苏轼的《留候论》中这样评价张良“世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高也。”此言作为对张良人格中的坚忍不拔、临危不乱、胸怀大局的评价甚为妥帖,这些品质同样是秘书工作者成就事业应当具备的。
二、审时度势-秘书的成功之径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也聚集了乡里百余人准备投奔景驹,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于是就归顺了刘邦。张良多次向别人讲述《太公兵法》,别人都听不懂,但是张良多次对刘邦讲起《太公兵法》,刘邦却非常欣赏。于是张良感叹道:“沛公大概是天生聪明。”《史记》里这段记载不但反映了张良与刘邦的惺惺相惜。更反映了张良择主之明智,刘邦虽然出身低微、品行不
佳,却是个知人善任的好领导,相比谋士范增在项羽处的不得志,张良的选择是明智的,其对天下大势以及刘邦的过人之处的判断也是正确的。此后,尽管张良还因为替韩国复仇而出走过几次,但对刘邦的欣赏使他不遗余力地辅佐刘邦,最终成为了“王者师”。当时,刘邦是众多义军中的一支,论影响力比不过“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陈胜,论实力又不及拥有八千江东弟子的项羽。结果,陈胜被车夫暗杀,项羽在乌江自刎,只有刘邦,仅用短短七年时间便建立了西汉。刘邦曾不无得意地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既是刘邦对自己善用人的自夸,同时也是对张良的高度称赞。现代社会,秘书岗位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具备察言观色,灵活应变的能力,要有一双慧眼,不但要洞悉领导者的性格,更要懂得在各种事物中体察微末,细心观察,这样方才能有自己施展才能的一片天地。
三、能谋善谏-秘书的成功之要
张良广博的智慧和谋略向来为世人称道。在刘邦图谋天下的过程中,他以过人的智慧,屡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际,作为一位谋士,张良可谓足智多谋,但是一个成功的秘书人员,只凭过人的智谋是不够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谋士在出谋划策时必须讲究一些策略。与现代的秘书人员一样,如何使领导者接纳自己的意见是每一位秘书的必修课,而张良身上则有他独特的劝谏智慧。如西汉建国之后,刘邦论功封赏,而后因其余的人争功而暂停封赏。一天,刘邦在雒阳南宫里,望见将领们聚集在沙地上窃窃私语,于是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商量造反。”刘邦很诧异:“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说:“陛下出身于平民,用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故旧亲朋,而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所怨恨的。现在军吏在计算战功,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这帮人怕陛下不能封赏他们,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受到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密谋造反。”刘邦忧心忡忡地说:“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是谁呢?”刘邦说:“雍齿。”张良说:“现在赶快封赏雍齿,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就都放心了。”事后果然如张良所言。张良“先封雍齿”的提议成功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这件事充分反应了张良的劝谏智慧,先引起刘邦的好奇心,在为其疏导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启示秘书人员在提建议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否则犯言直谏有事不仅不能被领导接受,反而事与愿违,招致祸端。
四、功成身退-秘书的保身之法
《史记·留侯世家》记录:“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自择齐三万户”是刘邦对张良功勋的高度赞赏,而“臣愿封留足矣”则是张良淡泊名利的生动写照,齐地十分富庶,而留地十分贫瘠,另外,“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层层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张良与其他人的区别,他能在名利面前的不争抢,这是一种高超的智慧。面对领导的奖赏,能够做到不淡泊名利,始终将领导居于主体地位,说是因为领导的慧眼成就了自己,这就是张良超然脱俗之处,令后人望尘莫及。《史记·留侯世家》评价张良:“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于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在秘书的日常工作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T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