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撒谎”“偷东西”该怎么办重生教育支招》,欢迎阅读!
孩子“撒谎”“偷东西”该怎么办重生教育支招
孩子“撒谎”“偷东西”该怎么办重生教育支招,当孩子开始广泛地跟人互动时,可能会试着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看看别人是否能够发现,当孩子知道别人只要没有看见就不知道时,会感到非常新奇,于是还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我们成人给这种行为定性为“偷”。
同时,他们还开始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是不一样的,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试着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用来试验别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没有真的发生。我们成人给这种行为定义为“撒谎”。 他们为什么撒谎
孩子遇到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一个刚5岁的孩子从其他园转来不久,老师发现他非常抗拒上课,一要上课就马上说自己肚子疼。但如果没有让他离开上课的地方,老师会发现实际上他对课程还是很感兴趣。
老师推测可能是以前上课给他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孩子为了逃离痛苦的感受,于是谎称肚子疼,借机逃避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同时,又不能让孩子撒谎得逞。
这一天,午休起来,下午有非常好玩的陶艺课,孩子知道下午有课,但不知道陶艺课是什么,于是就对老师说肚子疼 ,他要回家,并且要求老师给妈妈打电话。
作为老师,即便这个孩子一百次的说肚子疼都是假装的,但在一百零一次时老师还是需要搞清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
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躺在沙发上,对他说:“你肚子疼,那我们上医院吧。”孩子说:“你让我妈妈来接我,我回家,不用上医院,我回家躺我们家床上,就行了。”老师继续试探,说:“噢,你家的床有治疗作用?如果在床上躺一会,肚子就不疼了?”孩子不知道老师是在试探他,就说:“嗯 ,是的。”老师现在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孩子是在假装肚子疼。
于是,给她妈妈打电话,说:“你们家孩子今天上课的时候又说肚子疼,让你来接他回家,他说只要在自己床上躺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不用上医院,你不用着急。”孩子的妈妈一听就明白了,在电话里跟孩子说:“我现在很忙,只能够下午去接你,在班车站接你回家。”
然后老师跟孩子商量:“老师办公室里没有床,只有沙发,你要不要躺在沙发上试一会儿,看能不能好,这样你就不用回去了。如果你一定要回家,我只能把你锁在你自己的卧室里,因为卧室里只有一张床,是比较安全的。”孩子听了,想了想,说:“那算了,我在这沙发上躺一躺,肚子也能好。” 对这个因为极其讨厌和恐惧上课而撒谎的孩子,我们要了解孩子在以前的学校是怎样上课的、孩子去幼儿园时是怎样表现的?
了解之后,我们针对孩子的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结果这孩子一步一步上钩,从在教室门口张望,到趴在门框上听课,再到自己坐在位置上,然后他和老师都忘了他曾经是一个害怕上课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行为,正是一个通过撒谎来逃避困难的案例,孩子是在用撒谎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成人需要帮助孩子把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使孩子不再担
心,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 孩子故意作弄别人
一个五岁的孩子告诉老师:昨天晚上一架日本人的飞机飞过他们家,扔了两颗炸弹,把他家房子炸坏了。当时老师不能区分这个孩子是要捉弄老师还是在想象,或是仍处在撒谎探索时期。因为5岁的孩子一般撒谎都是故意的,所以老师问:“真的吗?”
“真的,还炸坏了我家的热水器,热水流了一地。”老师惊讶地说:“天哪,要是日本鬼子真炸了你家,这可是一件大事情。你家遭受了这样的灾害,我们去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我要慰问你妈妈。”
老师知道这个孩子说的是谎言,打电话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人需要为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5岁的孩子他会很清楚这个验证的结果是什么。
但是这个孩子居然还是说:“好吧,我们去打电话。”拨了两次电话,没接通,可能是他妈妈在忙,老师又再次验证:“日本鬼子真的炸了你家啦?那我们现在就打车过去看看你家吧。”
这时,孩子已经被逼到胡同里,于是说:“老师,我是骗你的,你明知道日本鬼子不会炸我家,你还相信。”说着,嘿嘿地笑起来。
老师现在判定他是故意作弄人,于是就利用这个机会,蹲下来,抓住他的两只胳膊,告诉他:“你不可以用谎言捉弄别人,你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你家真的被炸,我会很难受。作为你的好朋友,老师非常爱你,你这样来捉弄老师,老师会很伤心。”最后老师拥抱他,说:“谢谢你,告诉我真相,老师还是爱你的。” 有时候,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和某人的关系已经好到一定程度,用捉弄对方来检验友谊,表达感情。但孩子们还把握不好哪些是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快乐;哪些已经超越了善意的玩笑,会给对方带来伤害。
这时,成人的责任是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感受,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对他采取怎样的行动,这时直接用语言制止孩子即可。 孩子只是分不清想象与现实
有一个孩子告诉老师:我今天在路上见到一辆黄色的车翻了,有一个司机叔叔从车里爬出来,脸黄黄的。
老师知道那天那条路上根本没翻车,但是这个4岁的孩子说得很好,形容很准确,他甚至可以说出一个人在受到惊吓后脸色是黄黄的。老师就故作惊讶地问:“噢,是真的吗,那个车翻倒了以后,司机叔叔的头破了,还流血了?”
老师采用这样的提示来验证这件事是孩子创造出来的,还是真的发生了。如果孩子把老师提供的细节说成是自己看到的,那么这个故事大多是假的。 老师继续问:“那个司机叔叔是不是头破了,还流血了呢?”孩子听到后,马上接着说:“他的头都破了,从这边流出了一道红红的血。”孩子边说边用手比画。 老师听后没有揭穿他,这是为了给他一个撒谎时间,让他发现别人的心智和他自己的是不一样的,孩子需要得到这个验证。
当一个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有可能是从故事或者其他人那里听来了这样的事情,并加以想象,但不知道要对听来的故事和想象的内容加以说明,于是说成是自己看到的。
还有可能是孩子转述这个故事时,为了更可信一些,把听到的或者想象的说成是自己看到的。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孩子既想陈述这个故事,又想探索别人是否能觉察这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O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