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五大贡献

2023-02-20 17:16: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五大贡献》,欢迎阅读!
孔子,中华,五大,贡献,文明
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五大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到了孔子时代,开始礼坏乐崩,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要继承优秀传统;鼎新,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以斯文自任,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继往开来,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的经典文本。以往人们在谈论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时,往往语焉不详,未做具体论述。笔者认为,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五大贡献。 一、文学上的贡献。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史·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孔子删定《诗经》,最初的本意只是为他的言语科和教学提供一部教材,实际上却同时向中国文学史提供了第一部作品集,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等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孔子对《诗经》的解说,分编诗之义和说诗之义两大部分,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二、史学上的贡献。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司马迁说《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为《春秋》发凡起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所谓春秋笔法,即用简约文字表达复杂的微言大义,褒善贬恶,一字之褒,如同华衮之荣;一字之贬,无异斧钺之诛《春秋》一书仅仅16000余字,却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可谓文约义丰。后世解释《春秋》的著作有数种,传世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孔子以前,周王朝和各诸侯国都有史官的设置,负责记录国史,并且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录的优良传统。孔子修《春秋》,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又进一步赋予了史学以资治的目的,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史学发展的基础。应该说,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才是中国史学之父。 三、哲学上的贡献。《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艺文志》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在《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阐发易理。《易》原是卜筮之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孔子的注意。《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1972年出土的帛书《易传》亦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孔子晚年如此好《易》,弟子问: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回答说: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史巫好《易》,是信其筮占;孔子好《易》,是观其德义。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易传》十篇(又称


十翼)予以系统的阐发。可以说,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从而引发了易**的第一人。《易传》中所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如天道、太极、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是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古时易老并称,《易传》与《老子》确实是中哲学双璧,是两篇不朽的哲学文献。

四、教育上的贡献。孔子时代,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但已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孔子顺应这一趋势,及时打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四科进行教育。最值得称道的是,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如: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倡导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五、政治上的贡献。孔子有过从政的经历,在鲁国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的三个月内,曾取得了国中大治的政绩。但是,比较而言,孔子的从政实践远不如他的政治思想更为出色和更有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孔子认为,为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提倡选贤与能,贤能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主张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德主刑辅。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认为,德治优于法治。德治是以民为本的政治。德治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对苛政虐民,主张厚施薄敛,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造福于人民。孔子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有追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实现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一是实现天下有道小康社会。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孔子的政治思想,自汉代以降,一直被奉为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明的主导思想。

一个人能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一项贡献,即足传不朽,孔子一人做出了五大贡献,可谓无与伦比。大哉孔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N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