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知行合一”》,欢迎阅读!
![知行,谈道,法治,合一,教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9.jpg)
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知行合一”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要适应潮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焕发出内在魅力, 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活力呢?笔者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合一”学说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掘“知行合一”学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内涵,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化, 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实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思想和行动的高度有机统一, 即知行合一。因此, 教师应将现实生活和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达到“知行合一”, 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
一、“知行合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知行合一”是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需要用“知”指导自己的“行”, 然后用“行”修正自己的“知”, 是“学习—认知—实践—纠正—升级—内化”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和科学的立场观念, 然后学生自发付诸实践, 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反之, 知与行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不仅会产生形式主义, 还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事倍功半。在小学阶段,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知行合一”, 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有助于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化功能, 形成全社会重视德行的风气。 二、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知行合一”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其本质在于要尊重学习者,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习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充分相信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多关注“人”的因素, 多做换位思考, 理解和尊重学生, 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 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理想。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就应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中使学生“知行合一”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2.在教学中做到“课堂生活化, 思想实践化”
虽然小学生距离国家政治生活还比较远, 但是他们也应该关注国家的政治时事,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新闻,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 了解时事民生。这样不仅可以活用知识,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使课堂生活化而且充满趣味, 更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避免坐井观天。例如, 教师在讲解网络交往新空间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结合网络诈骗现象展开话题讨论, 让学生思考避免网上被骗的方法。现实案例的描述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 但是却延伸了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是非观、价值观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内容不仅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加深了其对社会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身体力行, 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思想实践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悟生活的真谛。
3.在教学中做到“言传身教”
身教大于言传, 教师身正才能为范, 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做到“知行合一”是做好引路人的关键。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学生面前维护好教师的形象, 克服自身缺点, 展现出师者的光辉。
除此之外, 还应把道德与法治理论课打造成精品课程, 且以课程建设为契机,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不断深化, 构建理论教学专题化、辅学读本通俗化、实践教学多元化、考试方式菜单化等“四化”教学模式并实施应用。
知易行难, 行重于言。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树立“行为优先”“知行合一”的重要观念, 要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导内容, 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 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课还应做到课内明理、课外导行, 做到“知行合一”的科学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J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