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伯苓: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欢迎阅读!
张伯苓: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1期
文 本刊记者 姜乃强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生于天津。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是西方戏剧及奥运会在东方最早的倡导者。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开创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他是被人们尊为中国现代教育开创者的张伯苓。
今年的4月5日,是张伯苓140周年诞辰。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895年,张伯苓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他以毕生的理想追求与教育实践,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寓品德教育于美育之中
“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张伯苓一生献身教育事业,虽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艺术表演家,但他深感“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重要。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他就非常重视美育,并和教工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当时,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与曹禺,都是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
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离不开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配合。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并特别擅长琵琶,被天津人誉为“琵琶张”。耳濡目染,这对张伯苓爱好、欣赏音乐,并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
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美与校园环境美。他认为,通过创造美的学校环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能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
倡导奥林匹克教育进课堂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张伯苓倾注了极大心血。张伯苓要求学生参加跳高、跳远、踢球、赛跑等各项体育锻炼。那时没有体育设施,他就在院子里放两张木椅,上面架一个鸡毛掸子,让学生学跳高。他强调:学生的体质,要健壮起来。那时,在他的倡导下,体育在南开学校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各年级每周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体育课。张伯苓还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踢足球、参加比赛。
张伯苓是最早倡导奥林匹克教育进入课堂的人。张伯苓先生提出,要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校园体育课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伯苓就率先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了体育科学教学大纲中。张伯苓也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他力促刘长春参赛奥运会,并因此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最早提出中国要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最早倡导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最早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最早将奥林匹克教育引入课堂,最早促成中国奥运健儿参赛,最早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倡议。
教育真谛的“ 公”与“ 能”
张伯苓在教育实践中, 倡导“公”与“能”的教育理念。张伯苓先生认为,“公”,就是为公不能为私;“ 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他认为,“公”与“能”的教育是融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前者重在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后者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张伯苓的“公”“能” 教育思想,抓住了育人的根本,他要求学生兼具“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努力成为利国利民的人才。
在“公”“能”教育宗旨之下,张伯苓不断倡导教育方法的改进,在学校行政管理的措施方面,也都要求人们依照这个原则去努力。他特别关注那些出身寒门的优秀青年,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不分贫富,深信只要有了适当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每个青年都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张伯苓特别注重学生集体活动的开展,希望通过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他认为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在他的倡导下,南开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考察等活动。张伯苓希望他的学生都能养成独立的人格,勉励学生求学戒空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他从不肯轻易为学生写谋事的介绍信。而这些做法,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具体举措。
矢志不渝投身于教育救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了北洋水师学堂。在那里,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自那时起,张伯苓开始将心血倾注于教育,开启了教育救国之旅。
爱国,就要有“能力”。张伯苓说,“有爱国之心,兼有救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张伯苓先生一生以爱国救国为己任,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张学良晚年在被问及年轻时谁对他的影响最大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张伯苓,说是因为听了张伯苓的演讲,内中一句“中国不亡吾辈在”,对他起到了重要的警醒作用。
他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张伯苓认为,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在个人;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于谋全社会的进步。
张伯苓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他的社会活动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宗教等诸多方面。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交往,使他成为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知情者。作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提出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理念,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目标,在办学实践中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之中。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兴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H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