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越轨新闻特殊偏好”的原因及影响

2023-11-25 06:44: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众对越轨新闻特殊偏好”的原因及影响》,欢迎阅读!
越轨,大众,偏好,特殊,原因


(南京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要:从大众媒体兴起之时,大众便表现出来一种对于越轨新闻的“特殊偏好”,本文在对越轨新闻偏好这一“坏消息综合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现象存在且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并从正负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与后果。 关键词:越轨新闻;偏好;坏消息综合态;大众媒体;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101-02 19世纪上半叶大众化报纸兴起至今,各种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似乎总是对带有越轨性质的新闻有更高的兴趣和关注度。“所谓越轨,是指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及违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1]简言之,越轨行为可以界定为违反或背社会规范的行为。那么,大众对于越轨新闻的这种特殊“偏好”究竟是基于何种原因?而这种“偏好”又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坏消息综合症

坏消息综合症是指近年来大众表现出一种对越轨新闻的“特殊偏好”和非理性回应,而这种偏好一定程度上说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大众对越轨新闻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媒体为了迎合大众而报道更多的越轨新闻,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的是越轨新闻在各种媒体上的泛滥。实事求是地说,对负面新闻的偏好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大众,因为这是社会或生活的不完美所导致的,世界各国不外如是。

在今天,越轨新闻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原有传统主流媒体如报纸、电视、杂志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新兴媒体,如微博、博客、网络论坛等等。而这两种媒介在对越轨新闻类型的选择上也各有偏好与特点。传统的主流媒体对越轨新闻的选择集中在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或名人的各种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道格拉斯·瓦克斯勒曾指出的:“街头犯罪、经营犯罪、不正当的性行为、毒品、政治的腐败——这类题目充斥于我们的影视屏幕、报刊杂志。[2]英国传播学者巴勒特也曾指出,越轨和大众传媒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对于传播媒介来说,不论是虚构的还是可靠的新闻,总是更喜欢“残暴的材料”。而如果用尺子来测量媒体中每项报道所占的篇幅,你就能够了解越轨行为对于媒体的重要性[3]研究者也发现, 美国电视或报纸等媒体的头条新闻有一半以上与越轨行为有,它们包括凶杀、绑架、虐待孩子、强暴、家庭暴力、酗酒犯罪、吸毒、仇杀、劫持、爆炸、暗杀、群体暴力、警察暴力、学校暴力、种族暴力等等[4]。然而,虽有社会上的批评家对这种现象不断提出批评,但是这方面的报道并没有任何显著的减少[5]值得注意的是,由其在中国,传统媒体在对越轨新闻的类型选择上,对腐败、政治丑闻、打假等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或与政治利益集团相关的这类越轨新闻报道较少,这类新闻往往是在先由最“正统”中央媒体报道后,其他主流媒体才会继续报道。

而在现在兴起的各种新兴媒体上,由于其大多都具有自媒体的特征,这些自媒体的使用者在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身份之间不断转换,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们对越轨新闻类型的偏好会比传统主流媒体更加广泛,同时也更偏向于传统主流媒体所缺失的那部分越轨新闻类型。也就是说,在中国,这部分自媒体的传播者和受众相对于娱乐新闻小打小闹的八卦消息、一般的犯罪暴力或是天灾人祸,似乎对腐败、侵权、道德败坏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矛盾的消息有更高的兴趣。

二、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大众产生这种对越轨新闻的特殊偏好?有学者研究指出,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偏好越轨新闻的“坏消息综合症”形成的原因不仅与“社会的不完美”有关,更与“人性的不完美”有关。每个人的人性中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成分在,而这会使得大众更愿


意接受与自己无关的坏消息,更喜欢消费这类坏消息中的血腥和暴力,成为这种越轨新闻中旁观者无疑是轻松的,不仅能在坏消息中享受那种置身事外的幸运感,同时也用坏消息以滋养某种不满的情绪或某些阴暗的欲望[6]

但是,更多的传统主流媒体之所以关注越轨新闻,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的需求,特别是在对社会环境异常变动的认知这一方面,这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发展。这是因为越轨行为往往是违反了社会重要规范,难免会对社会规范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破坏,甚至有时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宁,因此,对越轨行为及时获知无疑可以使人们及时趋利避害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说有许多越轨新闻,特别是与犯罪、违法乱纪行为相关的,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同时也直接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对这方面的报道的关注,归根到底是出于对其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关注,是人们为了生存的安全和发展的需要[7]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生存和安全是无疑人最基本的需求,而只有满足了这些最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对更高层次产生需求;而从韦尔的信息寻求模式理论中也可以看出,们在信息寻求的过程中,也是首先寻求与存活或安全方面的信息在这部分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去寻求其他更高层次的信息。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与生存和安全相关的越轨新闻的基础上,人们又会对其他类型的越轨新闻例如名人八卦、政治腐败等产生兴趣。对这部分越轨新闻的偏好更多的是由于这类越轨行为具有反常性,能使受众产生震惊或新奇的感受,仅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同时一定程度上又满足了受众实施监督社会权利的需求。而正是因为越轨新闻的报道满足了受众认知社会环境和求新求异心理的需要,能够吸引广大受众,所以它也满足了新闻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需要,使得大部分的传统主流媒体偏向报道各种越轨行为的新闻。

新兴的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在越轨新闻类型的不同偏好的原因,更多是由新兴的“自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上的强烈反差之间的“对抗”而产生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大部分传统主流媒体处于国家公共权力的统一调控之下,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等因素的顾虑,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总是与国家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对越轨新闻的报道以普通大众的犯罪、暴力或天灾等与政治关联较少的类型为主,而对于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矛盾的腐败、侵权、道德败坏等越轨新闻报道则较少。而且在报道时,更多的是突出其花哨的传播技巧,片面追求刺激性,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煽情刺激的方面,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新闻内容本身引开。在这种环境下,普通大众通过传统主流媒体,了解社会不平等,行使社会监督的权力的途径不能实现,所以一方面使大众在仅仅接受传统媒体传递的新闻后,对大量政治正面新闻和软性越轨新闻的过分饱和,自然会导致大众对传统媒体中新闻真实度的不信任;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基于社会监督权力的行使,其“发声”的需求愈加强烈。CNNIC2012年的报告显示,微博现已成为如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应用,这正是由于传统主流媒体占据了“话语霸权”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迅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的原因。这种自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差异,正是导致自媒体不但更倾向报道负面新闻,同时对越轨新闻类型的选择也更偏向传统主流媒体缺失部分的原因。 三、影响与后果

大众和媒体对越轨新闻的偏好这一现象已存在了较长的时间,对这种越轨新闻的报道与传播所带来的后果,需要一分为二进行分析。

从正面影响来说,人们对越轨新闻偏好有其合理性。首先,大众媒体对社会中发生的越轨行为信息的报道和传播,可以说是在向社会中的大众发出警示的信号,可以促使社会和政府意识到社会中的某些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社会制度规范的缺失,或者是意识到在某些领域和方面,社会所认同的某些非制度规范的效用在不断减弱,从而加强对社会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各种社会规范制度,使社会控制日臻严密,逐步规范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


或消除各类越轨行为的发生,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平稳运行。其次,大众媒体传播与报道各种违反社会控制制度的越轨行为的信息,也是对人们所遵守社会控制制度进行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规范制度发挥其控制功能的重要保证。在这些规范制度规范作用减弱或失效时,大众更能就了解的信息和自身感受对其的改革提出更合理的建议[8]。也就是说,越轨新闻促进了社会控制制度的建设、改革与监督。最后,越轨新闻对各种不同程度的越轨现象的报道,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大众多了一条行使社会监督权力的途径,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更是提供了普通大众揭露越轨行为的方法,对限制和减少越轨行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与大众媒体的这种对越轨新闻的特殊偏好仍然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与后果。首先,越轨新闻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新闻报道题材,在报道和传播中如果方式出现问题或控制不当,就可能会出现不实、夸大或刻意炒作的越轨新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谣言,从而对社会的道德秩序和主流价值观念造成破坏性的冲击,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会对整个社会的建设产生及其消极的影响。其次,在报道或传播越轨新闻时,对越轨行为过多或过于详细的细节描写,可能会刺激到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会对其产生相当消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越轨方法的扩散,从而产生越轨的欲望或直接引发越轨行为的模仿。最后,从行使社会监督的权力这个角度考虑,本来这种的越轨新闻的选择倾向只是为了更好的行使社会监督的权力,打破传统的话语霸权,但是由于大众在群体中受到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之间在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上的强烈反差的影响后,一定程度上就逐渐形成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抵触的亚文化,而受到这样的亚文化影响的群体在通过自媒体报道和传播越轨新闻时就很有可能丧失理性,最终演变成为如今对负面新闻的一种畸形偏好和麻木。这一点,从下面这个“段子”当中可以略见一斑:“微博泡久了,口味越来越重了:1.矿难死亡100人以下,只看不转;2.拆迁、城管等导致自杀、被杀10人以下,只看不转;3.100年以下一遇洪水,只看不转;4.散步1万人以下,只看不转;5.酒后飞车时速150公里以下,只看不转;6.贪污1000万元以下的,只看不转;7.情人编制一个班以下的,只看不转。[9]这个“段子”尽管饱含讥讽和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如今人们对越轨现象的麻木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8T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