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泛建筑学的思考

2023-03-18 01:38: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泛建筑学的思考》,欢迎阅读!
建筑学,思考,关于
关于泛建筑学的思考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为各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围绕着人工智能和算法,与建筑和居住相关的许多产业如材料、设备和管理都在进行着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的概念、思想和认知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的发展和进步。建筑学跨专业、跨领域将会是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建筑学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向和突破口来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泛建筑学就是在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前瞻下所提出的。 关键词:泛建筑学;

引言

最近几年,网络化的广泛覆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滴滴的互联+出行、货车帮的互联网+物流信息平台的兴起,通过线上云平台和线下服务结合,利用物联网设备,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缩影和样本。如今互联网+”穿插各行各业,比如互联网+建筑,提供泛建筑行业的互联网服务。 1“传统建筑学相关概述

本文所说的传统是依据而言的,而不是只现代与传统的区别。同时,这里也需要区分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与建筑学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区别。建筑作为一种构筑物伴随人类的发展已有千年历史,它为人类社会提供居住、劳作和活动的场所,尽管随着人类对材料工艺的使用和掌握在不断进步,但建筑在大众和专业理解中还是无法脱离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总结:实用的、坚固的、美观的。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建筑一定是与功能紧密关联的、是凝固甚至永恒的、是遵循当下审美风潮的。相比于建筑的悠久历史建筑学作为一门高教育学科的时间却仅有两百多年的时间。传统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学科,包含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空间、功能、造型以及其产生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技艺、施工方式等,是一门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学科。回顾历史,这种建筑学的定义是由西方各国的建筑从业者和学者们在18-19世纪通过纷纷成立一系列的建筑学院所逐渐成形的。奥地利于1772年在维也纳成立了国立艺术建筑院(InstituteforArtandArchitecture),德国于1832年成立了建筑学院Bauakademie),英国在1889年成立了建筑联盟学院

ArchitecturalAssociation),并在英国首次提供全日制建筑教育以替代之前的学徒制。

2建筑的提出与意义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兴起和推广,并且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在如今人工智能即将又一次带来巨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时刻,站在时代交替的临界点,传统建筑学的观念再次受到时代洪流的挑战,需要更进一步的反思与突破。一种引领建筑顺势且借势的建筑学急需被提出。泛建筑学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历史时刻。它的提出首先回归建筑本身的包容广泛性,其次延展建筑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泛建筑学将不再仅仅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也不受限于风格类型这些传统的概念。它提倡结合建筑与其他人造物和科技产物,打破建筑与其他制造门类的界限,模糊衣食住行的边界,让建筑的形态融于人类的各种生存形式。泛建筑学把建筑和空间重新定义。建筑不再必须是固定的、单一由建筑师创造的,例如各类载人工具也可以是建筑的一种类别(图1)。空间不再仅仅是人


类活动背后的场景,而将被赋予多维度的功能。这样的体系给建筑师提供了一个跨界创造的基础,并希望能改变建筑学在科技领域处于被动的局面,能让以建筑为主动力的科研带动其他科技的发展。

1载人工具的发展逐渐趋近于多功能建筑综合体 3“建筑的开放界面与动态演化

众所周知,传统建筑重点强调的问题之一就是外形美观,但是泛建筑学是去建筑形态化的。对美观和风格形态的追求不再是建筑设计和评判的主要标准。未建筑甚至不再具备建筑惯有的形态,而是由一系列适应不同场合和不同使用者需求的界面所组成。这些界面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与使用者产生互动。因此,建筑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相比于传统建筑的实用性,泛建筑学将对建筑一的功能属性升级拓展成为联网性的。建筑的功能将不仅局限于个体空间,而是城市内建筑空间的多层关联。联网性的建筑能更加协调众多使用者的需求。城市建筑都不再是独立体,而是构成地球甚至宇宙中的巨型生命体的细胞和器官。因此,建筑不是僵化的,而是智慧的。相比于传统建筑的坚固性,泛建筑学把建筑的凝固性、永久性提升为即时更新性。建筑可以根据数据和算法的计算,利用新型材料和融入建筑的施工检修部件进行自我修复的功能。因此,建筑不是机械的、而是生态的。

4未来建筑师的未来规划发展

在人工智能和它越发超人类算法的大背景下,许多的行业都将面临洗牌,金融行业频频裁员,未来的司机和售货员甚至将完全被机器所取代。但在许多受人工智能威胁职业排行的榜单中,建筑师同教师、护士、艺术家一起,是最不受人工智能威胁的工种。这是因为人工智能虽能学习并超越人的智能,但是目前却难以模拟人类的意识。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意识则是感知痛苦、喜悦、爱等情感。正是工作中需要处理这些复杂而微妙的人类情感的职业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但是建筑师绝对不能因为这种预测而沾沾自喜,在保留强化建筑难以替代的职业技能之外,需要更顺应形势关注未来社会的大变革。

未来建筑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首先要冲破传统建筑学的固化思维,敢于提出颠覆性的变革,多提出如果的假设。比如塞德里克·普莱斯如果建筑可以不断地被更新?、电讯派的如果城市会行走?等。这样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拓展建筑学更多的内涵与形式。其次,要能面对人工智能和算法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很多时候人类发明工具时很聪明,使用时却没那么聪明。因此建筑师要有对人工智能取长补短的能力。甚至可以将建筑师的职业能力和思维方式贡献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中,如解决不同尺度中的问题,搭建系统的、结构的、有序的信息处理框架等。或许未来建筑师所使用的材料不再是木、石、钢、砖这些建材,而是各类的数据和信息,所搭建的不仅仅是实体的空间,也是虚拟的数据空间。最后,建筑师需要站在未来思考现在。纵观人类所处的历史,若从已知最早的穴居开始,看似漫长的建筑发展史在人类发展史上只占有1/6的时间。而在150亿年宇宙发展史中,建筑的历程更是微不足道。建筑师需要置身于宏观的时间和宇宙观之中,认识明确这场变革中所有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胆设想遥远的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后的人类栖身场所,洞察建筑科技发展过程中的走向。 结语


通过分析当下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传统建筑学的局限性,我们得出了突破当下建筑学科藩篱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出泛建筑学及其内容和意义。当前,建筑学跨专业跨领域突破原有框架正在发生而且形成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师不可固步自封,停留在原有的框架体系之内,唯有敢于质疑、敢于反思、敢于批判,才能适应和跟上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各领域的探路者汇成一股建筑进步的积极力量,准备迎合未来可能的奇点时刻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华黎的在地建筑:一种对建筑学基本问题的回应[J].王骏阳.建筑学报.201810. [2]生态建筑建筑教育中的运用探索[J].高大山,黄珂,古咸勇,甘雨萍.建筑.201309.

[3]建筑教育体系建构与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分析[J].范霄鹏,杨慧媛.中国勘察设计.2014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5n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