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static/wddqxz/img/rand/big_17.jpg)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王的父母在他上一年级时经常打闹最后分居、离异,现在和奶奶、父亲生活在一起,奶奶主要照顾孩子的起居和学习,父亲工作很忙,但也时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脾气不是很好,容易动怒打孩子。小王聪明、机灵,模样也讨人喜欢,就是他的一些行为总是“与众不同”,不受欢迎:
行为1:每次班中有同学过生日发蛋糕时,他几乎总爱添上一句:“下次我也要带来,这东西哪儿哪儿也有的,我也要去买。”只要同学身边出现新奇的玩具、书、笔,他随后也会买来,买来后有的是自己用的,但更多的是借给别人。
这种心理使它往两个极端发展:当老师要给回家作业认真的孩子奖星时,他会不折不扣努力完成,他希望被表扬的人中有他;美术课上老师奖励了四个画画突出的同学,其中没有他,气愤之余毫无理由地把被表扬同学的画纸撕了。
行为2不遵守游戏规则:有一次同学们在玩丢沙包游戏,分成三组,每组三人,其中两组一前一后丢,一组在中间逃,按理同一组的同学要协调好,人人都有机会丢,可小王总是抢着一个人来,即使那丢过来的沙包在同组同学的脚边也要去抢;体育课投篮球考试,每人一次机会,可他偏要连续来两次,班长劝说这样后面的同学要来不及的,他不听,最后动手打人。
【行为分析】嫉妒和霸道是离异家庭子女的普遍特征之一。一方面原因来自家庭内部,由于这些孩子只和一方生活,使双方父母都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内心深处是“不想因为家庭的破裂苦了孩子,别人有的我们也要给孩子.”因此当孩子提出要购买时家长往往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加之还有奶奶对孩子的不幸命运难过的同时也会过分宠溺几分,导致了孩子这种样样想要都能要的性格。另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当看到其他同学有这有那时,这些特殊的孩子也急想证明自己的不特殊,所以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更何况借给别人时也证明了大家对自己的认同和接受,心理也会很享受这种感觉。
正因为以上两种原因导致了孩子这种嫉妒和霸道的个性,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当意愿得不到满足时只会愤怒、动手打人,因为他们缺少沟通、交流的经验,而在父亲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早已耳濡目染了。
行为3: 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怒,动粗:如吃饭排队时因小干部说了他几句会使他眼冒金心;课间同学顽皮地朝他做了下鬼脸就追着不放.
【行为分析】敌对与恐惧心理是离异家庭子女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离异家庭在成为现实前,父母都有一段吵闹、冷战相持阶段,这会给子女造成极大伤害,使孩子无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孩子的感情也变得异常敏感与脆弱,与同学的一个小摩擦、小矛盾都视为对他的另眼相看,表露出攻击性。
行为4:上音乐课时他总是特殊的那一个,随意离开座位;看电视、听广播室时只要遇上稍有趣的情节总喜欢夸张地尖笑,捣乱严重。
【行为分析】离异家庭子女的表现欲特别强,但一般不考虑方式,不注意场合,行事不计后果,随意性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同学感觉到他的存在,关注他,这是被家长忽略的一种缺乏安全性的表现,是离异家庭子女中普遍存在的情况.
【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一、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家校一致.
和小王奶奶、爸爸取得联系,将孩子在校的行为1和2转述,并且将我的“行为分析”表达,让家长感悟到导致孩子各项行为的缘由,体会到长此以往的严重性,从思想上明白并且重视起来,然后就是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家校一致:告诉奶奶,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当孩子出现不合理购买时不要答应,而是适合讲清楚不答应的理由。同时引导爸爸一定要有耐心,多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不要以暴力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办法并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反而会将不满情绪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正如我们在物理中学过的经典力学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会产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猫”是孩子潜意识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态.
二、关注一举一动,抓住契机表扬
美国心理学家曾加以理论概括:“当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发生联结伴随着满意时,联结就得到强化,烦恼则极少或不能导致联结的削弱或消失。”这说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表扬少惩罚。于是我和小王奶奶约好了,当孩子主动放弃某项购买时,要当着孩子的面告诉我,我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勤俭节约,孩子在一次次表扬中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购买心理.
三、加入游戏行列,体会其中乐趣
小王在游戏中的霸道使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于是我牵上他的手一起加入游戏行列,在游戏过程中指导他如何遵守规则,几次下来,小王不在犯规了,因为他体会到了公平游戏的乐趣。于是我抓住时机和他谈心,问他:“现在玩游戏和以前比,哪个更让你快乐。”他微笑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一切尽在这几个字中了。
四、给予温暖教育,感化幼小心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34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