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社会学分析》,欢迎阅读!
![选修课,社会学,现状,高中,实施](/static/wddqxz/img/rand/big_17.jpg)
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社会学分析
选修课制度滥觞于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其后在美同生根发芽,快速发展。19世纪末,选修课被正式引入中学,从而揭开了世界教育史上“大学前”教育多元化与自主化的新篇章。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代选修课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1977年以前)、探索期(1978-1995年)、发展期(1996-2003年)和突破期(2004年至今)。一般认为,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是目前高中选修课实施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即“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的选修课程,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选修课的设置不仅是高中教育对社会大环境的回应,同时也是对教育活动本身的合理化尝试。本文从分析选修课设置的社会动因人手,在呈现目前高中选修课现实困境的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社会动因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其中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背景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和中国面向现代性的转变等因素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就业市场甄选人才的标准也从“唯学历”转向“唯能力”,对高素质人才、高适应性人才及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这就使“大学前”教育不得不在传统的线性选拔机制与个性教育之间努力找寻一条更为合理的路径。
1、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术语,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形成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征,南于历史原因,中国社会在1949年后的“二阶级(工人、农民)和一阶层(知识分子)”结构较为简单并具有刚性特征,而以“单位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管理系统不仅与户籍制度一起成为“身份社会”的保障,还是社会流动的壁垒,同时也在客观上造成社会整体对教育多样性的期望较低。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变迁加速,社会分化加剧,阶层结构呈现“多层交叉”趋势,并不断对社会各方面施加影响。表现在教育上,即是新兴的社会主流阶层对于子代教育获得的诉求与
期待。正如迈克尔·阿普尔指出的那样,课程实际上是主流阶层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课程知识则是一种合法化的官方知识。因此,课程如何设置即是社会主流阶层变迁的结果。
2、人才观的转变对课程需求的影响
高中教育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其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而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又决定了学生未来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人才观的反映。所谓人才观,就是人们对人才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如何确定人才标准,如何有效地考察、培养和管理人才的观念、思想和原则的总称。人才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它不仅要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要受到政治、文化取向的影响。
如上所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逐步瓦解旧有的“身份社会”,转而向更具弹性化的“能力社会”转变。另外,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社会的人才观也在悄然变化。新的人才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知识获得型”人才,更多的指向“知识创造型”人才。而“知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然呼唤新的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高中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这一社会诉求的初步回应。
二、高中选修课实施的现实困境
尽管欧美国家的高中选修课实验已实行百余年,其各方面已很成熟,并值得借鉴,但“欧美的”并不一定可以是“中国的”,单纯的“拿来主义”可能会导致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而走出适合中国教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修课之路,无疑需要更多时间去摸索,也需要更多时间去面对现实的许多困境。
1、选修课教材尚不成熟
目前,选修课教材尚不规范,旧有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仍占据着日常教学的权威地位。同时,由于国家实行“一标准,多版本”的教材政策,一些出版社编写经验、编写力量不足,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仍仓促上马,造成教材质量低下。另外,很多选修课教材也缺乏“实用性”,由于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范围通常都由各省统一划定,这就意味着一些选修课教材自出版便注定被束之高阁。与选修课教材相似,一些学校也开发了校本课程教材,这些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层面与选修课常常有交叉与互相取代的情况,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选修课教材遭到冷遇。
2、教师职后培训不容乐观
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加强教师职后培训是顺利实施选修课的前提。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由于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教师们几乎没有脱产培训的机会,也少有时间顾及“并不太重要的”“务虚的”选修课。尽管也有利用假期举办的专家讲座,进行短期培训,但大多时间较短,或单纯的理念、政策讲述,或是走马观花式的技术展览,并没有深入不同教师群体做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收效不大。教师们在得不到任何指导、帮助下应对选修课教学,无奈之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效果可想而知。此外,选修课的“非主流身份”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研、教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3、旧有评价体系使选修课实施乏力
选修课的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虽然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从总体规模上保证了适龄青年受教育机会的获得,但由于“踮脚效应”的作用,在入学机会得到保证之后,人们已将注意力转向受教育的质量与层次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转向非但没有减轻高中师生的升学压力,相反,却加大了名校、热门专业的角逐力度。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学校只能在高考这一“看得见的手”和家长、社会的期望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特别是主考科目的训练上,为了有效提高升学率,学校只能针对高考要求开设那些必不可少的选修课,选修实际上变成了戴着“选修”帽子的必修课,而符合政策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已被边缘化。
4、选修课管理混乱
高中开设选修课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来讲,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在课程开设、运行、管理方面承担着比以往更多的责任,教学管理的多元化、弹性化、平面化不仅成为选修课管理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决定选修课实施成败的重要问题。然而,目前学校选修课制度仍受到必修课霸权的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z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