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传统养生中的“静”

2023-01-03 04:5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正确理解传统养生中的“静”》,欢迎阅读!
养生,理解,正确,传统
正确理解传统养生中的

作者:王济宪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第12

佛家提倡以境治心,明心见性,健身养生的经验总结归纳为两个字,那就是动和静。动就是人的形体要动,静是心、脑、精神境界要静。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形而上者静,形而下者动。佛家认为,坐禅可以使经络疏通,气血畅通,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通过坐禅能达到养身健体,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坐禅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修身养性的过程,是健身强体的运动。静心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所讲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静能养心,心静即能少病,静脑就是控七情,寡六欲,精神状态的疾病都是思维杂乱所致,所以强调脑必静,思必纯

佛家养生在精神务静的同时,强调形体要动。佛家弟子非常重视武功,练武是一项基本功,把武术的目的定位于健身延寿,把艰苦条件融于练武之中,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坚持不懈,做到武不离身,身不离武。但更重视平时的运动,如散步、走动,还有自己独创性的一套运动

儒、释、道尽管在理论上有相悖之处,但是在养生方面却见识相同,虽然有各自的说法,却是异曲同工。如养生中的静,儒家讲静心修身,以德养生,提倡道德修养,合天道,修大”;道家以静修道性,无为寡欲,顺应自然,以达到无妄为的目的。这不但与儒家的修身用不谋而合,与佛家的以境治心、强调无我也是极其相似的。佛家讲虚静,以境治心”“心见性,这也与儒家的修身用世不谋而合,与道家的静能养心极其相似。

因此,古人也说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养生延年益寿是共同的目标。传统养生文化里,这种现象早已存在,尤其是运用于养生,养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所有人的夙愿,谁都不想违背。传统养生学的静在养生里有共同的说法,因此,道家养生首先要胸怀宽广,处世旷达,与人为善,身心兼顾,形动神静,神形统一才是健康,才能长寿。特别要指出的是道家的靜并不是不动,《道德经》里就说动而愈出,就是人体的运动才能带动精气神的阴阳平衡,这也是符合现代生理学的。

如果把传统养生文化里道家的清静为天下正,儒家的修身用世,以及佛家以境治心关于静的作用归纳起来,就与《黄帝内经》里的有关论述颇为相似,其中是这么说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又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也是本文概括性的结论。

笔者认为,现代养生如何理解和运用传统养生里的静,应该是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气质上下些功夫。人的气质与风度虽表于外,但却是内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决定的。早在《论语》一书中就有了质与文的讨论,古人认为气质与风度是内在的,是质;行为表现是外部


形象,是文。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有了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提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才能明理和心胸豁达,才有浩然正气。正如古人所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深沉则不浮,躁何生?

(摘自《养生月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yz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