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基础》 第二章 教育目的》,欢迎阅读!
第二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的涵义 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反映了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战略性的、总体性的。教育目的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教育目的有时是由某个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的,虽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一定具有强制性。 补充1(可能会作比较): 什么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是具体的,是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努力方向,因学校、专业、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一般都是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政党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实践具有约束力和强制作用。 补充2: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特性 教育目的的构成:
横向维度构成是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 人才价值,指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
人才素质,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的规定,即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规定。 纵向层次构成是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这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对所有教育的一般要求,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强制性。
第二层次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又称为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指某一特定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教学目标,是指每门学科、每个单元或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教育目的的特性:
a.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目的是由人来制定的,都是用一定话语来表达的,都体现了特定人群的主观意志,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主观性。任何一种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b.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教育目的表达的是特定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理想追求,所展现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具有理想性特点。但教育目的的制定不能脱离两大现实,即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目的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依据现实的需要,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教育目的一方面具有实践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理论的特征。 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P29-P31) 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儿童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的目的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总之,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举例:以卢梭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生来具有良心、理性、自由,具有善良的本性,而社会则是一个令人天性沦丧的污秽之地,希望教育按照人的自然本性进行。因此,最好的教育是远离社会的自然教育。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公民”。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那笃尔普等。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基本上具有社会本位论倾向,“修身治国平天下”。总之,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从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到,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基本点:
第一,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历次教育目的的表述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始终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实际上是该学说的实际应用。
第二,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始终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基本点明确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指明了通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
第三,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构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规格问题,即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强调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质量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四有”人才。 第四,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近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非常重视人才的时代特征,强调应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强调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s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