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学生成长》,欢迎阅读!

“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家校共育”是一个并不陌生的概念,我们的学校、老师其实很多时候都在不断地尝试与实践中。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方式,汲取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众人的智慧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家庭、学校共聚教育合力,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老师,尤其班主任可以结合学校的计划与活动开展,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去努力、有效地做好“家校共育”的实践。 关键词:家校共育;班主任;成长;合力;实践
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家校共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家校共育”也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还重点强调“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学校的家校共育的组织活动中,去有效地实施家校共育,我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 一、搭建多个平台,融入班级管理
每个学期,开学伊始,接管一个班级,我都会建立一个微信群,将群二维码打印裁剪下来,开学报到时,学生带回家,让家长扫码加群,方便快捷。加群之后,就可以布置家长给孩子准备开学必备用品,更便于孩子家庭基本信息的整理,缴费等相关事宜的及时通知。
班级微信群建立之后,家长可以在群里,第一时间得知学校、班级的大小事务,并参与进来,一起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更能促进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完成。家长在沟通深入后,可以经常通过手机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掌控好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便于家庭教育的及时开展。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也能通过微信群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放矢,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促进对孩子的教育。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沉迷游戏。这时,我就经常在微信上,跟孩子母亲了解孩子周末在家打游戏的情况。然后,及时多次找孩子谈游戏的弊端,谈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并让家长合理地督促好孩子,让家长闲暇带孩子出去散散步、打打球,逐渐消除孩子对游戏的依赖性。 此外家访、电话沟通等也是常用的平台。多个平台的展开,能起到沟通家长和学校的作用,及时了解,共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的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好地学习生活。
二、组织多样活动,促进家校共建
多样化的家校联合活动,有利于将家校共育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以活动促进工作开展。
开展两次专题性家长会。每学期,我都会尝试创新家长会模式,改变以往教师主讲的模式。对于遇到的家庭教育共性问题或学生身上的共性特征,邀请家长们以沙龙形式互相探讨,让家长们聆听其他家长的教子经验,共同探讨出符合各个家庭实际的教育方法。
组织家长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组织家长观看各类教育
专家讲座视频,使很多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单单依靠学校的想法是不对的,家庭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断地去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法与策略,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有逐渐学会赏识孩子,关注孩子,呵护孩子,陪伴孩子,走进孩子心灵,去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等活动中,我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活动。当义工,帮着孩子化妆、打领结、换衣服;与孩子们一起唱歌、游戏、运动。让家长们在看看、听听、谈谈、动动等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学校各类体育艺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人文地呈现。同时,家长在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的特长,又欣赏到别的孩子的才艺,倍受鼓舞,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 三、拓宽多种渠道,共促学生成长
每学期开学后,我都会让所有家长了解班级的管理细则,并让家长推选家长委员会成员,制定家长委员会制度。将能力强、善于帮助班级管理的家长,吸引进班级管理中来。依靠家长委员会,家长们能够集中意见,比如班级举行活动服装的统一、班级建设的合理化建议等,都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及时反馈并及时解决。家长们也能在加入班级的管理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也能更好地促进与孩子、与老师的沟通。
此外,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时可能因为时间、空间、人员的问题,我们不能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时,我还尝试采用调查问卷、给家长的一封信等,通过书面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反映给老师。这样的形式,更有利于点对点地沟通,很多时候更能发现问题的所在,也便于老师更好地整理、归纳不同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不同问题。
家长、学生与老师,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不是很高。有时候,我还尝试着采用一种“亲子联盟”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家长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比如:对于安全、孝亲敬老、责任、感恩等专题的开展时,我尝试着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合作完成相关专题活动——共同打扫环境卫生,共同拍摄家庭和谐图片,共同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制作感恩贺卡,共同演讲读诗唱歌。多种形式的“亲子联盟”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子关系,展现了家庭风采,丰富了学生们的家庭生活,还有利于引导广大家长积极营造良好亲子氛围,共创和谐生活,更有利于家庭与学校间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家庭与孩子的成长。
有人问:“家长与老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这种关系应该是美好的、融洽的、相互支持的,唯有这样才能促进亲子和谐,促进师生和谐,促进家校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家校共育”多样活动的开展,围绕“成才和成人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校内和校外的结合”的理念,不仅丰富了家长的文化知识,营造了浓厚的家风氛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协助老师做好育人工作,而且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坚定良好的基础。家校携手,多元并举,方能培养出素质全面、能力出众的学生,共拓学生美好成长之路。
“家校共育”——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必要、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我将继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盛伏平. 有效运用沟通策略 形成家校共育合力[J]. 科普童话, 2019, 000(016):P.51-51.
[2]宋宝奇. 家校共育促学生发展的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