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用达尔文进化论阐释中医》,欢迎阅读!

用达尔文进化论阐释中医
摘要】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阐述正确的中药药性,创造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 生长环境 药性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341-01 (一) 中药的药性
植物中药的药性应该根据植物中药的生长特性来确定:经冬能够成活的植物性温热,经冬不能成活的植物性寒凉。
在寒冷季节能够成活的植物为了适应寒冷的生长环境,在其体内必然代偿孕育出热性物质。例如:黄连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喜高寒冷凉环境,喜阴湿,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野生多见海拔1200—1800米的高山区,栽培时宜选海拔1400—1700米的地区。植株正常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4℃,低于5℃时植株处于休眠状态,低于8℃或高于34℃时生长缓慢,超过38℃时,易受高温伤害;所以黄连的药性应该是温热的。
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黄连治疗寒湿泄泻的道理了,其实寒湿泄泻正是机体通过大便排出体内寒性物质的代偿反应,服用了具有抗寒湿的黄连后,机体的热性物质得到了补充,机体无需再通过大便排出体内寒性物质,机体的寒湿泄泻症状自然得以缓解或痊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临床荟萃》杂志报道用黄连素治疗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机理也应理解为:温热性的黄连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冠状动脉和胰腺的血供的结果。
夏枯草经冬能够成活,夏至即枯死,所以夏枯草的药性应该是温热的;夏枯草的功效有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等。 由于夏枯草具有清热的功效,古人将其药性定为寒是唯心的;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夏枯草的清热功效呢?
在病毒或细菌通过粘膜或皮肤破损处侵入机体的过程中,当机体的免疫力足够强大时,病毒或细菌被阻挡在粘膜层或皮肤破损处,战场处在机体的外围,机体以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为主;当机体的免疫力和外邪势均力敌时,病毒和细菌侵入机体的内部,机体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机体的外在反应就是上火和发热;当机体的免疫力处于劣势时,病毒和细菌侵入机体的内部后,机体内部发生了持久的消耗战,机体表现出亚健康状态,最后机体阴阳耗尽而过早归于消亡。而药性温热的中药所包含的热性物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机体强大的免疫力能够快速消灭侵入机体的外邪,或者拒敌于国门之外,机体内部没有激烈的战争,机体自然就不会有发热和上火的表现。古人发现发热和上火的患者服用夏枯草后热退火消,认为夏枯草药性大寒应该是错误的,伴随错误的药性诞生的中医理论“热者寒之”也应该是错误的,以致于中医理论相互矛盾,流派丛生。
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对自然环境要求高。夏季,虫子卵产
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而蝙蝠蛾全球分布,为什么只有西藏的冬虫夏草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原因就在于西藏的蝙蝠蛾食用高寒地区具有温热性的植物,冬虫夏草又寄生在蝙蝠蛾幼虫的尸体内,这样西藏的蝙蝠蛾和冬虫夏草同样具有温热性。而自然界温热地区的冬虫夏草和蝙蝠蛾就不具备西藏的蝙蝠蛾和冬虫夏草的温热性,也就不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 同样的道理,茯苓为寄生在四季常青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传统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为什么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功效呢?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于经冬不凋的松树体内蕴含有耐寒的热性物质,所以茯苓的药性也应该是温热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茯苓能消肿而无利尿的原因:机体由于寒性物质偏多,机体代偿性的将寒性物质溢于组织间隙而显得浮肿,补充适量温热性的茯苓后,机体内寒性物质相对正常,也就无需将寒性物质溢于组织间隙而导致浮肿了。
红景天是景天科多年生草木或灌木植物,生长在海拔800——2500米高寒无污染地带的珍稀野生植物。由于其生长环境恶劣,如缺氧、低温干燥、狂风、受紫外线照射、昼夜温差大,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适应性。为亚洲地区常用传统药材,具有刺激神经系统、增加工作效率、消除疲劳和预防高山症等作用。
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红景天列为药中上品,服用红景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等;还具有活血止血、清肺止咳、解热,并止带下的功效。
藏《四部医典》也有关于红景天的记载,言其“性平、味涩、善润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恶心、体虚等症。《晶珠本草》言“红景天活血清肺、止咳退烧、止痛,用于治疗肺炎、气管炎、身体虚弱、全身乏力、胸闷、难于透气、嘴唇和手心发紫”。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是“已知补益药中所罕见”。 《千金翼方》言“景天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大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庀,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清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
《中药大辞典》记载:红景天“性寒,味甘涩。活血止血,清肺止咳。治咳血,咯血,肺炎咳嗽。”
从红景天的生长特性来分析,其药性应该是温热的,而不应该是性寒或性平 ,才能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才能更合理的解释红景天的诸多临床功效。
由错误的中药药性诞生的中医理论自然也就漏洞百出了。在以后的文章中将阐述正确的“阴与阳的关系”和“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治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l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