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有书共读,读书也是一种社交》,欢迎阅读!
![社交,读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0.jpg)
有书共读,读书也是一种社交
作者:二向箔
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7年第10期
二向箔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为了对抗读书的惰性,现在出现了很多组队读书的模式。每周几百万人共读一本书,每天早晚各读半小时,有人领读,有书友在共读群里交流……不经意间,“组队读书”成了网络上的新流行。
有书共读的生活
创始人:雷文涛 35岁 北京
大学毕业后,雷文涛进入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工作。六年后,他感觉自己的锐角在渐渐磨损。在爱人的支持下,他辞职创业,先后做过考试咨询、辅导等服务的教育网站,也做过酒店团购和电商方面的项目,但起色都不大。
无论平时的工作有多忙,雷文涛都没有丢下学生时代养成的书本阅读习惯。每天深夜归来,家人都已经熟睡,他打开一盏台灯,那一刻的时光他感觉是温暖的,是属于自己独享的幸福。
有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日本有家森冈书店,每周只卖一本书。森冈书店的书都是精挑细选的,是根据收集来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雷文涛被这种模式带来的阅读体验彻底吸引了,在他看来,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一个人如果还保持规律性的阅读,说明他还有学习的动力,还有自我进化的可能。一个持续阅读的人,一定会不断地向上提升;一个普遍阅读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好。”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人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个数据让嗜书如命的雷文涛觉得震惊:相比许多一年人均阅读量超过10本的国家来说,国人的人均阅读量却不到5本。他一直思索着怎样去破解这一难题。在咨询朋友的过程中,雷文涛发现,有读书意愿的人很多,但是缺乏实际行动,难以坚持,且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占大多数。“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这句话跳入雷文涛的脑海时,他立刻明白自己抓住了很多人想读书但总没有付诸行动的痛点。
2016年,很多人发现,无论是远在国外还是近在咫尺的朋友,都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这样一条号召大家一起读书的文案:“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这句文案的背后,正是雷文涛经过深思熟虑后发起的“有书共读行动”计划。他创建“有书”微信公众号,开通“有书共
读”APP,通过书单推荐、早晚语音领读、每周读书笔记、群组交流等方式激发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让读者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最终实现读书的愿望。
雷文涛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每周共读一本书”计划,每月发布书单,每周一本,并在内部微信群里打卡,和群友讨论,一年内深入研读52本书。
在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发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书共读的书友便从北京扩展到了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2016年2月份,APP随笔功能上线第一天,就收获了书友上传的809条随笔。
当APP的用户超过500万人后,雷文涛开始提供“有书国学共读”“有书英语共读”和“有书亲子共读”等细分类别的领读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一年的时间里,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了近千万粉丝,成为新媒体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APP更是达到了500万用户,每天有近20万人在APP上阅读打卡。2016年10月,雷文涛被评为“第六届书香中国·十大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
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雷文涛发起的有书共读微信群还开展了根据话题推荐好书的活动,把读书与文化很好地连接起来。通常是从一个关键词到一本书,再由一本书延伸到一种文化。比如说到茶,大家会先谈谈自己读过的有关茶的书籍,然后就茶这个话题,延伸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或者从文化中可以学到什么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共读方式非常受欢迎。
读书也是一种社交
体验者:添意 28岁 南京
“这是2016年我读的第一本书,小说故事太伤感、压抑。主人公在梦想、选择和命运这些问题上的行动让我时常联想到自己。”
“是啊,我也有个最初的梦想没有坚持。其实每个人都在摸索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想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不知道是能力有限,还是决心不够,很多事情还没做就已经老了……”
这段对话发生在“有书”微信群里,书友们针对该周共读书籍《无声告白》,正在进行精彩的讨论。
添意起初只是出于好奇,随手关注了“有书”微信公众号,想看看最近有哪些畅销书,没想到,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书友们,开始了每天早晚打卡读书的生活。
每个月“有书”会发起对下月的书单征集,经过大家的投票和研究,每月25日之前会确定下个月的书单,供大家提前购书,一起阅读。这样一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组队对抗惰性,有了共同读书的目标。然后,大家互相监督,相互鼓励,一起走进阅读生活。
“就算是一本好书,也很难把它读完,因为没有可以交流产生共鸣的伙伴。但在这里,我拥有一群一起打卡读书的同读者。”添意风趣地说。根据约定,他们的打卡读书时间是睡前半小时和起床后半小时。在这个时段里,“拆书精华包”会被群主推送到群里。“拆书精华包”将每本书的要点提炼出来,让大家通过较短的时间掌握图书的精髓。
早晚各拿出半小时读书,上下班路上收听领读包。添意从“有书”共读活动开始举办,一路坚持到现在。从第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到2017年4月的《一个人的朝圣》,之前很少读书的她做到了24本书的读书笔记一篇不落。
不仅如此,添意还成为了“有书共读6群”的队长,每天在群里督促大家坚持读书,她在群公告中写道:“我们热爱读书,并且我们有决心影响更多人开始读书,所以在此相聚!”此外,各个共读群组之间还举办对抗赛,群内成员打卡、分享都可以给本队加分。“组队读书”这种新模式有望慢慢改变网络时代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象,让人们回归系统阅读和深度阅读。
很多父母发现“有书”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特意把小孩也拉进来一起打卡读书。一个家长曾告诉添意,每天早起打卡读书对于她和孩子来说,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一年阅读52本书的目标更是比登天还难。但是看到群主每天努力地为大家推送好文章,看到有那么多伙伴一起学习、成长,就觉得有了动力。
有一次,“有书”组织群里20多人开展线下活动。主题是要大家推荐好书,分享读书心得,可是没想到光自我介绍就用了四个多小时,每个人都很愿意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那一刻,添意才发现读书也是一种社交。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生活与文化的延伸。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l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