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惜福心

2022-08-21 14:57:5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惜福心》,欢迎阅读!
惜福,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如何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惜福心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惜福心?

学会感恩可以让人快乐,感恩之心需要从小培养。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通过教育让孩子们对生活和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今天,分享一些方法。 常说“请、谢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谈论“请,谢谢”:家庭应该为彼此所做的事情和付出而相互感谢;在社会上,我们也应该有说“请,谢谢”的习惯。虽然感谢很简单,但它可以为孩子们播下感恩的种子,让孩子们意识到别人从小为自己做了什么,并对别人所做的事心存感激。礼仪和习惯非常重要。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将感恩的态度内化为他们的个性。 教育的最大境界是“润物自无声”。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要不露痕迹,愈自然,愈贴近生活愈好。如果家长太勉强,总是提醒孩子:“你没说谢谢”、“你真不知道感恩”,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在物质上,父母不应该过分满足孩子

得到越多,要求越多,大人如此,孩子也如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家长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能超量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有标准太高的物质生活,父母不能当孩子的提款机、印钞机。相反的,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吃点苦,还要在合适的时候对孩子说“不”。 普通家庭的孩子通常知道如何满足和感激,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所有的愿望。例如,他们一年只能旅行一次,或者他们的家人不允许他们总是去游乐园。这样,他们将期待宝贵的旅行或游玩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体验。能满足所有欲望的孩子几乎没有幸福感,人们往往不珍惜现成的东西。因此,父母不能过分满足孩子。他们必须设定限制,推迟满足。通过约束,让孩子感受到期待和希望的感觉,让孩子珍惜事物的价值,帮助孩子学会自律、知足和珍惜,进而产生一颗感恩的心。

在美国,当孩子提出超出限制的要求时,家长都会拒绝。即使有的要求没有超限,也不会一口答应,而是先让孩子说出理由,或者让孩子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达成愿望,这样他们的快乐感更强,而且更珍潜。而且,家长自己要通过节俭自律的生活方式,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一切都不是凭空得来的,全部要靠努力才能维持,这样孩子才能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而感激他人为自己的付出。 巧用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在西方的家庭中,父母常把各种节日作为孩子的感恩教育时机,比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孩子会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或父母,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中国的家庭往往反过来,孩子的生日很隆重,家长的生日很普遍,教师节都是家长买好了贵重的礼物让孩子送,节日的味道都变了。


父母不应该责怪气氛,而是应该从自己开始改变,关注自己的生日和节日,让孩子自己给老师做礼物。感恩不是贿赂,而是一种由衷的感激和愿望。父母可以承受压力,教育孩子成为最好的人。 学习为别人付出

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做志愿者,探望生病或独居的亲友,给需要的人不必要的书、玩具或衣服。

平时看电视,家长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多看新闻,关心自己生活范围外的世界,尤其是发生在那些偏远地区或落后国家的事,更可以引发孩子的思索,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自己要珍惜上天赐予的幸福和学习机会,以便将来有机会去帮助别人。家长要教给孩子“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让他们从小就有慈悲心、惜福心和感恩心。 值得一提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难相处的,更难教他们感恩。父母可以利用第三方的力量,请其他人帮助教育他们的孩子,比如他们与孩子很熟的叔叔和阿姨,或者他们最信任的亲戚和朋友。孩子们会反抗父母,但他们可能会听从其他长辈的话。无论孩子多大,他们仍然有机会改变。如果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开花结果的。

养成“惜物”的习惯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珍惜”,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孩子的感激之情。例如,父母准备的一日三餐不应该太奢侈,营养应该足够吃;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在桌子上塞满米粒。我们不应该像吃东西那样浪费;别轻易把剩下的饭菜倒出来。一定要让孩子们明白“一粥一餐来之不易”的道理。

对于妈妈来说,逛街买衣服不能冲动,“购物狂”的妈妈只会给孩子做出坏榜样:没穿几次的衣服,不要因为不流行了就扔掉;鞋子只是底部磨损,修修就能穿,也不要说扔就扔。如果父母没有惜物意识,而偏要教育孩子珍惜,这未免太过牵强。

当孩子们懂得感恩之后,他们就会想要回报。如果你总是心存感激,你就会更加努力地报答他人。他们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多。因此,父母培养孩子的感激之情,相当于让他们走上幸福快乐的道路。如果孩子们能以感恩的态度对待生活,他们心中就会有一个“好的领域”,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在这个领域成长。此外,由于感恩的力量,美好的事物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幸福。 总结

责任感、自信、自强、爱、同理心(公共道德)和感恩(珍惜祝福)。每一颗心都离不开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六颗心,是为了给他们最好的精神财富,让他们的人生道路更稳定、更成熟、更长远。父母给孩子一碗饭,这将使他们长大;但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导和想法会让他变得伟大。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短跑。父


母不应该只看在他们面前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真正影响孩子生活的是他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父母教会孩子生活的真谛,这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完美的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fi.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