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设计

2023-03-27 13:0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区图书馆设计》,欢迎阅读!
图书馆,设计,社区
2003建筑系大学生作业观摩及竞赛

1 2 3 4 5 6 7

社区图书馆设计

完成时间:2003.2.244.16 所在年级年级 作业时长:8 学生姓名:范久江 指导教师:

学校院系:东南大学建筑 设计作业命题的性质与规模:

我系二年级设计教学建筑的三个基本问题——场地/场所、功能/空间、材质/建构为线索,由浅及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从单一空间发展到综合空间,逐步增强场地的限定,了解不同类型的结构及材质的合理运用。



PHASE PHASE PHASE IV PHASE III

II 入门 I 综合空间 综合空间 深入

单一空间 组合空间 坡地限定 干道限定 F/S

景观限定 S/P

木构等 M/T

临水小筑

街区限定 砖混结构

小学



混凝土框架

图书馆



框架结构

俱乐部

本题目是整个教案的第三个阶段,在完成单一空间设计单元空间组合设计之后引入的综合空间设计练习。以社区图书馆为功能载体,以临城市主干道的街道转角为场地限定要素,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建构限定要素。

功能性较强的图书馆要求读者、书籍和工作人员三条流线清晰便捷,互不干扰,多种规模、性质不等的空间有机组合;位于主干道边,服务于社区的定性要求充分考虑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框架结构则既表明了结构的逻辑,又定义出空间的逻辑。建筑规模2-3层,约2700平方米,基本不考虑停车。 8 设计作业特征和要求:

本练习要求学生理解建筑设计中城市环境和城市街道对建筑的限定关系,学习并掌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设计方法;学习图书馆建筑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学会处理图书馆内部复杂的流线和空间关系,掌握类似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公共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学习混凝土的特性及构造方式,体会空间效果的取得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与手段。

整个设计的深入分为四个层次,每一步解决相应的问题,逐步深化:一)场地模型,分析场地所处的城市物质环境;二)体块模型,研究场地与功能组织及建筑形体的关系;三)结构模型,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开合限定;四)建筑模型,深入设计,将结构模型具体化和材质化。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草图、手工模型和计算机等手段来辅助设计

9 基地特征:

本方案的基地面积为4230 M2,坐落于南京太平门附近,三面临路,南侧是城市主干道北京东路,西面是居住区干道,东面是尽端式的小区道路。基地以东是某宾馆绿地,西、北侧及宾馆东侧均为稠密的不同时期建造的居民区,整个社区缺少市民聚集活动的公共场所和开放空间。


10 设计简要说明:

本方案基地处于稠密的居民区中,周围环境非常拥挤,缺少城市生活空间。因此本方案以图书馆形成社区中心,给附近市民提供一个读书、交流、休闲的场所为设计出发点。从城市道路、肌理、朝向等诸方面考虑,将功能空间组织成L形的体量,既限定出较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又具有较好的朝向和围合感。主入口设在退让出的市民广场上,居民可以从广场的南面及西面入口便捷地到达,工作人员和书籍的入口则安置在较安静的东侧小路上。

临街面玻璃体透明空间表明了其开放的内涵,市民的视线直接可及室内的阅览室、书库以及读者的流动。入口以穿越水面的“桥”伸入较封闭的大门通道再到达开敞的“知识殿堂”,先抑后扬的空间感给人以心灵的洗礼。室内开敞的大厅与二层的展示休息长廊构成了空间的跌落层次,两部楼梯不仅明示了流线,更丰富了空间,使上下、内外公共空间得以交融。

图书馆的流线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本方案的流线组织中,整个建筑以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联系,所有功能分布两侧,读者、工作人员和书籍三者之间的流线互不干扰,使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报告厅与办公部分之间穿插了小庭院,既满足了东面采光的需要,也使建筑与自然相交融,增加空间趣味。

材质的选择同样考虑了环境的因素。主体实墙运用了附近建筑红砖的形式,又结合了落地窗,钢架,百叶等比较现代的建筑元素。整个建筑通透且不失稳健。 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占地面积:1500M2 建筑面积:2770 M2 用地面积:4230 M2 率:1.846 绿 率:33.4% 停车数量: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Ze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