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题申报范文:2643-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欢迎阅读!
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工匠精神”研究既是对学校现有精神文化体系的梳理和挖掘重塑,也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与解读呼应。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普遍不高,急需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工匠精神”,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进一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将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主要元素的红色文化,“黄梅佛教文化、黄梅戏、东坡文化、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等名人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区域文化和以现代企业为主要元素的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让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更具竞争力。 (2)课题界定
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开展知识技能学习及创新应用的基础,更是理性规划职业生涯、稳定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理清高职教育职业素养的内涵,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促进当代高职学生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为迫切。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最早关注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 Flangan)曾就美国飞行员绩效问题的工作分析中,提出了要描述工作行为所需要的素质,首次将素质问题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崭新领域。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比尔申克说,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这一点所有学生必须了解。如果学生在培训企业表现欠佳,那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如果一次没做好,就可能会降薪;第二次再表现不好,就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在英国,职业教育BTEC教学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考核主要采取“任务法”,用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匠”在日语中被称之为Takumi,从词义上来看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的含义,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这都是职业素质的最佳体现。
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在其《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中强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孔令红在《职业院校如何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需要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张振英等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一文中,高度凝练,创新性的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19项关键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设计成了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块。叶桉、刘琳认为“红色文化”是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核心与精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形成的最优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将其有机融入素质教育工作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定能造就数以亿计“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行家里手,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面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如何突破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瓶颈是摆在高职学院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当加强针对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探寻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在于实现“以学历求生存”向“以素质求发展”的转变,解决用人单位“用人难”和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难”之间的难题,缓解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逻辑起点。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在水面的部分,如:职业人应具备专业知识、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和外在形象;隐性职业素养好似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如: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和责任态度等。本课题参考莱尔.斯潘塞的“冰山理论”,从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层面探讨培养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合理路径。 (2)研究目标
一是实施“职业素养学分制度”,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和立体化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是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独特的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特色文化和职场精英文化,搭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平台,形成“双核(技能+素养)相融”的育人环境。 (3)研究内容
一是以“三元文化”抓手,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贯穿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敬业意识和服务精神,雕琢学生的“手艺”,努力创造好的条件让工匠精神得到发扬。
二是建立培育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长效机制,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评判体系,保障培育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引导、“工匠师傅”聘任等方面政策措施的落实。 (4)研究假设
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与工匠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从显性职业素质教育和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提高学生专业应用技能、锻炼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建设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依托立体化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师导生创”平台作用,助推大学文化精神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5)创新之处
一是以“三元文化”为抓手,坚持“双核(技能+素养)相融”的育人理念,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团队合作”“6s品质”“模拟员工”等职业素养课,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使“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
二是建设“职业素养护照”,借鉴护照有形的概念和通行证的概念,让职业素养“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用人单位在拿到纸质护照时,也可以进入学生电子护照档案,全面的了解学生成长和综合表现。
三是实施“职业素养学分”制度,职业素养学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通用能力素养培养,二是专业素养培养,三是拓展素质。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
四是发挥“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注重构建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工匠师傅”,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企业选拔一批能力强的能人作为学生的“工匠师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T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