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坚持特招———浅谈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趋势 》,欢迎阅读!

坚持特招———浅谈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趋势
作者:辅连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4期
辅连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高校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经历了十年的摸索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的招生实践应以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人才为定位,坚持选拔对象、方式、范围的“特招”,中学、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实现自主招生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招生;特招;协同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0-02
为改革完善高考制度、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部于2003年在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自主招生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对人才观的转变,探索了实现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弥补了高考制度的某些不足。
一、高校自主招生的产生和发展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是在社会经济转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才标准多元化的要求而产生的,其初衷及使命就是为了改变当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发掘特殊人才。政策本身包含有多元评价、多元选拔人才,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内涵。自主招生的发展主要受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中学及社会舆论的四方推动,四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不同的主体要求。高校旨在扩大办学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是要改善高校招生管理效能,中学要求变革考试评价导向,社会舆论更多关注招生与考试的公平公正。自主招生实施十年来,从当初的不足两千人,发展到2012年,试点高校达到90所,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了10.7万人。自主招生日益为社会关注,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另一个“高考系统”,而且竞争更加激烈。但是由于未能有效选拔偏才怪才,更多地强调优中选优,对中学素质教育并没有发挥充分的引导作用,产生了一些争论。
二、坚持选拔对象的特招:学科特长、创新潜质
高校实施自主招生,到底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从近年来教育部文件中选拔对象内涵的变化可以略窥端倪。在2005年的教育部文件中,选拔的对象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到了2011年,提法变为“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潜质”。而在2012年最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则将招收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仔细研究这些变化,这也是自主招生不断发展的必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些应当是高考选拔的职能,而不应该由自主招生来承担。自主招生是作为统一高考的补充而出现的,其定位应是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特招。
这些年自主招生有诸多困惑和迷茫,甚至失望之所以发生,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认准自主招生选拔对象的定位,使得生源争夺战日渐升温,中学推荐考生偏重学习成绩而不注重
特质(特长和潜质),考试重蹈应试教育老路,以至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减反增等。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方中学而言,不应该再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挤拼这个比统一高考还要狭窄得多的通道,而应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自身的特质。成绩拔尖的那些学生,不应该都去申请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必须以考生具备“特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兼顾各科成绩达标,但不以高分为前提。如果报名材料不能反映考生的个性,高校就不应采纳。如果某中学推荐的考生普遍缺乏个性,高校应压缩或取消其推荐的资格。只要守住了“特招”这个定位,当前自主招生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坚持选拔方式的特招:科学面试,内容特色
明晰了自主招生选拔对象的定位,下一步如何选拔到具有“特质”的人才,这是高校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自主招生是否再加入笔试,仍然采用标准化答案,仍然以考分的高低决定弃取?这是专家学者、媒体舆论经常争论的焦点。实际上自主招生选拔是建立在高考选拔基础之上的,如果再加入笔试环节,这就是重复,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加大了考生的学业负担。“特质”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一场有内涵、有深度的现场专家面试。试点高校考核要结合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针对不同学科特长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注重考查学科特长基础、创新发展潜质。面试环节形式灵活多样,要在考官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发现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录取标准的匹配性。内容建议结合学校自己的特色,同时强调考生的文化素养。实际上在目前教育部试点的高校以外,各省市也已开始进行本地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而且这些高校紧密集合学校自身的特色,设置了具有许多特色的面试内容。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面试过程中加入了气象元素,招收具有气象特长或者对气象有创新研究潜质的人才。
四、坚持选拔范围的特招:计划控制,规模适当
自主招生招收的是“特质人才”,不是指优秀人才,不是为了掐尖。自主招生只能作为高考的一种补充,主要是由于自主招生本身的效率缺陷决定了它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所以招生规模也是适当的。统一高考是普招,自主招生只能作为特招,是在其对统一高考提供补偿的意义上取得自身的地位。如果它非承袭了统一高考的弊端,那么这种试验就不值得继续下去。自主招生需要实行一种个性化的考试,由此,就必须限制其招生规模。如果全面实行自主招生,高校就很难对考生做个性化的考察。即使推行多校联考,工作量虽然小了许多,但仍然会是不堪重负,考生太多来不及怎么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限制自主招生规模的依据。如果以为耗时太长而学校无法胜任,高校就应该量力而行,压缩招生的规模,控制自主招生的计划。
自主招生必须以招收“特质”学生为目标,它必须坚守统一高考的补充地位,按较小的规模运作,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应该集中精力准备统一高考。高校要杜绝面向覆盖全校的自主招生,不能偏离自主招生的定位。教育主管部门某种政策介入也是必要的,做好自主招生高校的布点调控指导,能够保证各地的特质人才能公平地申请到自主招生高校的名额,高校要有条件地批准试点学校,不能在一个地区弄许多试点,不能以进一步加重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代价来扩大自主招生的所谓规模和影响。
五、坚持特招,协同配合
以上三个方面的特招需要中学、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配合,中学应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创造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人才的发展培育环境,高校要重点研究如何选拔需要特招的人才,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当然这也需要社会舆论,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为自主招生的不断前行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主体考生通过高考这座“桥”到达高校的彼岸学习,也有许多有“特质”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这艘“船”进入高校的殿堂深造。
参考文献:
[1]刘进,王静.公平与效率:高校自主招生的五大争论[J].江苏高教,2009,(5 ).
[2]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
[3]杜玉波.着力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3(05).
[4]金凤.南信大扬大自主招生考题不唯高考是瞻[N].现代快报,2013,(A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2M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