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508刘俊《教育家陶行知研究》》,欢迎阅读!
乡村教育不能忘了根
——读《教育家陶行知研究》心得体会
物电11班 508号 刘俊 屏边县白云中心学校
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一次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生活的实际,变成了死的乡村教育。
9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对乡村教育的这一批判,在当前的中国乡村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乡村教育中还大有存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生活实际。
目前乡村教育中使用的各种教材严重脱离乡村教育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关于“千米”单位的认识,就用了高速公路上的路程指示牌做为例子。教材的编辑者可曾想到有些山里的孩子根本没见过高速公路。除了教材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脱离了乡村的生活实际,我们一些年轻的教师刚学校毕业,掌握新颖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乡村学生的条件,如有些老师喜叫学生在课外收集材料,课后来交流,可却不注意,学生回家一没电脑,二没书籍,父母忙着干活根本不会帮忙,布置的任务往往完成的很差。这种脱离了乡村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出来的只会是一些死的知识,死的人才。
2、乡村教师没有乡村生活经验,这就容易与乡村孩子、乡村家长在心灵上产生了脱离。
乡村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多数是出自农村的,但之前的乡村教育把他们教得脱离了乡村,现在他们又来教乡村的孩子脱离乡村了。乡村教师没有“乡村生活经验”与乡村孩子、孩子的家长就不能很好地沟通,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心里是有距离的。他们只是因为你是老师尊重你,你是教师跟你学,这样学来的还是死知识,教出来的还是死的人才。
3、这种乡村教育的结果是使乡村的孩子忘了根本。
当前的许多乡村教育教去教来,教忘了乡村孩子的根。乡村的孩子,生在农
村,长在农村,农村的朴实、勤劳的本质在许多乡村孩子的身上却找不到了。他们学攀比,比吃、比穿、比文具、比零花钱。他们有些在学校扫地偷懒,被子不叠,回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在一所村小的校门口看到过这样一幅画“一个父亲指着地里干活的人对身边的儿子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干这个’”,结果劳动成了不好好读书的象征了,难怪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不爱干劳动了。这些本不应该在农村孩子身上出现的现象,目前越来越多,这难道不是乡村教育出了问题吗?我们的乡村教育就是把孩子关在“学校”的笼子里,没有进入乡村社会的学校中,结果教的知识乡村社会不需要。乡村社会的知识,却不愿学。就这样,我们教出了一些“不洋不土”的乡村孩子。这是我们乡村教育的悲哀。
这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要反思乡村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乡村教育是要从哪里来?最终到哪里去?怎样去?
乡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新农村,只有农村建设好了,中国才能建设的更好,农民才能奔小康,中国梦才能实现。所以乡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新农村,而不是只教出一只只飞出穷山村,奔向大城市的金凤凰。如果这样乡村教育就是在做吃里扒外的事情了。
乡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建设新农村,那乡村教育就要从乡村出发,思考乡村的孩子需要什么?乡村的孩子要保留乡村的什么?要摒弃乡村的什么?我们不能让乡村孩子忘了自己的根,也不能让连绵的群山蒙蔽了乡村孩子探究未来的眼光。我们的乡村教育就要走进乡村的生活中去,去生活里发现知识,发现真理,发现品质,去生活里学习知识,学习真理,学习品质。去生活里运用知识,践行真理,彰显品质。我们的乡村教育要从山村的生活中来,这是我们乡村教育的根。
我们只有深深的扎下根,充分地汲取乡村社会的营养,我们才能更好更稳地走到未来的乡村社会中去,才能建设好新农村,我们要有扎根乡村,志泽乡村的志向,我们的乡村教育才有意义。
那要怎样让乡村教育最终回到乡村社会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的学校。还要求我们的乡村教师懂乡村,懂科学 。扎根乡村,却能放眼世界,能论农活,也议科学。还需要我们的乡村教育有活的方法,不应试,不读死书。把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又从生活中学新的知识。
乡村教育的出路,是我们每个乡村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同时也是非常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ru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