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2022-12-29 08:3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
代表人物: a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语言学家斯坦塔尔与 1859 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

标志社会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进入独立阶段的开始。

b1890 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德发表《模仿律》第一步社会理学著作。

c1895 ,法国医生、社会学家黎朋《论群众》一部团体心理学领域的杰作

d1900 年德国冯特《民族心理学

e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理学导论》社会理学的独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f1924 年美国社会理学家费·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被认为社会理学之父,使社会心理学从经验描述阶段进入到科学实验阶段。 印象形成理论

答:印象研究是从社会认知研究中引申而来的。认为当人们与一个陌生人接触时,首先会想 到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对他人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因而印象的形成具有综合性、间 接性和固执性 印象形成的模式?

答:累加模式。人们以认知客体特性的总和形成对它的印象。平衡模式。人们以认知客体的 各种特征的平均值形成对其的印象。加权平均模

式。将认知客体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 较重要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

人际知觉规律 1)首应效应

答: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信息对总体印象形成和后继信息的理解和组织的强烈定向作用。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初次见面时行成的印象,包括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等方面的印象。

为什么会产生首因效应呢?

答:有的学者认为是先入为主,获得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对于后继信息,人们投入的注意 力不够,从而使其影响下降。 2) 近因效应

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后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近因效应呢?

答:当关于某人的信息连续出现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前面的信息,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时会出现首因效应;当关于某人信息被间断地感知时,近因效应会起作用。认知者与陌生 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作用大,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的作用。 3) 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人们对一个人某个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 论该人的其他特性。 4)仁慈效应 答:个体在对他人特征进行评价时往往更多的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 总有一种宽大的倾向,好的评价多于不好的评价。5) 社会刻板印象 答: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个或某类人或事物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有其积极的意义?

答:节省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避免搜凛、分析信息的繁琐过程。但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 与事物本质不一定符合。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忽视了个体差异,经常导致对人的错

误认知,且是构成偏见的主要成分。尽管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6) 投射作用 答: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取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使人们将自己的特点看成了别人的特点,心理学中投射测验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发展 起来的。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可归结为以下内容: 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和独特性信息 他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折扣原则,即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 因而削弱。

19,人们在归因中会犯什么样的偏差?

1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Ross 之为基本归因错误。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 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2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即: 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 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 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3运用基本归因错误能使一个人高估其他人的知识。

17、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答: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同时形成了不同质的自我 念。美国文化下人们拥有独立型自我,而东亚文化下人们拥有依

赖型自我独立型的自我要求保持一种独 立性。依赖型自我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拥有更多的公共的成分,与他人的区分度也相对较低,与其他一些 重要的个人或团体内成员互相有一定的重合的,比如母亲、朋友等。研究东西方文化自我概念的差异 性中,众多有关文化与自我关系的理论都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具体表现在自我描述、自尊、认知因 素、情绪情感、动机等方面。 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 答:1自我效能的含义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是班杜拉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

2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 自我效能反映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 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的行为更有韧性,们较少焦 虑和抑郁,活得更健康,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指引人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在面对困 的时候更加坚强。当出现问题时,自我效能高的人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认为自己 能力不足。 对环境的控制感 自我效能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念,这样的信念能否起作用的第二个因素和有没有控制住结果有关系。对环境 的控制感是人的自我效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个合格的司机,但醉酒后你可能就不敢开车 了。你可能感觉自己是个有能力的学生,但当你认为自己因为外表而受到歧视的时候,可能就不敢说自 己前途无量了。

5、试用维纳(B.Weiner)归因理论分析能力和运气的归

因属性。[统考2017年研]

答:维纳的归因理论将归因划分为内外性、稳定性以及可控性三个维度,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1归因的内外维度会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会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 度会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2个体的能力以及问题的难度为稳定性因素,而环境以及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 3维纳认为个体对原因的解释是影响成功预期的重要因素,而归因对于成功预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稳定 性维度来实现的。 能力在相同或类似的任务中是稳定的,同时能力又指向个人内部,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能力是不可控的,因 此在维纳的动机归因模型当中,能力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然而,由于人们不能控制运气在每次 任务中的好坏,即不稳定,它指向外部,因此运气是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fJ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