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与康德的崇高论评析

2023-03-21 00:36: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博克与康德的崇高论评析》,欢迎阅读!
康德,博克,评析,崇高
【摘要】近代“崇高论”在十八世纪以英国美学家博克《论崇高与美》的发表为标志而真正登上美学的舞台,并通过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者康德而发扬光大。博克认为“崇高”源于人的恐惧感,康德则批判地继承了博克的“崇高论”指出崇高感本质上来源于人的理性理念。

【关键词】博克;康德;崇高论;西方美学

一、引言

一般认为,在西方美学史上,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明确地论述了“崇高”与“美”是可以并列对举的。他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伟大作品通过恰当、高尚的修辞来表达庄严思想、深厚情感,并指出在作品中“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然而,真正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则是在近代萌发的。正如鲍桑葵所言:“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不可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表现就够了。这时出现了崇高的理论”近代“崇高”以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的《论崇高与美》为起点真正登上美学的舞台,并通过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把“崇高”的研究发扬光大。康德的崇高理论虽受博克影响,却在“反叛”中升华了对“崇高”的理解。这两位美学家对崇高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博克的“崇高论” 博克edmund burke, 1729-1797是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其美学观点带有鲜明的培根、洛克烙印,主要表现在:遵循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即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恪守洛克的感觉主义――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把感觉看作认识的唯一泉源和真正的基础,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博克主要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研究崇高感产生的原因与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心灵造成强烈印象的大多数观念,不论快感或痛感,大致都可以归纳为两类:自我保全”“互相交往”。属于“自我保全”一类的情绪主要与痛苦和危险有关,“任何东西只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引起痛苦和危险的观念,就是说,任何东西只要它是可怕的,或者和可怕的对象有关,或者以类似恐怖的方式起作用,那它就是崇高的来源。”与之相反,属于“互相交往”一类的情绪则主要与爱联系在一起,这一类情绪又可分为两性的交往和一般的交往,在交往中所产生的满足和愉快,即美的起源。

在阐明了崇高与美的不同起源后,博克进而对崇高的性质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自然界中伟大而崇高的现象引起我们惊异的情绪,所谓惊异就是我们的思考无法进行下去,并带有恐怖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心灵完全被它的对象所占据,使它不能再容纳别的东西,也不能对那个对象做出推理。崇高拥有巨大的力量来驱使我们,使我们无法抗拒。而在所有情绪之中,没有一种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夺去我们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因此,在博克看来,所有令人恐惧的东西,都是崇高的。有些动物体积虽然不大,但因为它们是使人产生恐惧的对象,所以就能引起崇高的观念(例如,毒蛇)而一望无际的海洋之所以比同样辽阔的平原更为崇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海洋对人暗藏着危险,使人产生可怖的情绪。

在博克看来,凡是能够有助于引起人们恐惧的东西,都是构成崇高感的因素。他所认为的崇高感的来源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崇高感来自一定的模糊性。如果我们能够把危险看个明白,畏惧心理就可能减少


甚至消失。例如,异教徒的庙宇几乎都是阴森黑暗的,偶像经常放在黑暗的地方。

第二,崇高感来源于力或力的某种变形。能在我们掌控之中的,并不是崇高的,只有令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才是崇高的。耕牛并不能引起崇高感,但野牛却往往在崇高的描写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体积是崇高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高山、海洋。 第四,无限性是崇高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例如,绵延的长城所展现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除此之外,博克还从心理效果方面入手,指出空虚、孤独、困难、突发事件会使人产生可怖的感觉,进而产生崇高感。

博克崇高理论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改变了之前重“美”轻“崇高”的现象,提高了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扩大了过去鉴赏对象的狭隘圈子。然而,博克崇高理论中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完全从感觉出发,强调形成崇高感的生理原因,而忽视了社会的原因。在今天看来,崇高感决不单纯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对人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结果,而是在人的社会中,受到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束缚而形成的。这些观念不是人的生理本能,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三、康德的“崇高论”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一方面肯定了博克――“这种对心意诸现象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记述是非常美好的,并且对于经验的人类学的人们最喜爱的探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则对其排除理性因素进行了彻底的反叛。 在康德看来,崇高是“仅仅由于能够思维它,证实了一个超越任何感性尺度的心意能力。尽管崇高的对象是无形式或无限的,尽管自然的“大混乱或极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和荒芜”会阻碍生命的发展、延续,但“由于理性的一种超感性技能把对象不是仅仅看作无数的对象,而是看作‘物自体’或‘本体’,凭借该‘本体’的理念去总合那个在现象中的无限的‘大’。于是,被抗拒的不快恰恰激发人更高的理性观念。 与处于静观状态的“美”相比,“崇高感觉评判对象时却在它自身结合着心意的运动而这种“心意的运动”恰恰是从美过度到崇高的关键。首先,从情感表现上看,美感是主客体协和一致的和谐、直接的快感;而崇高感产生以前我们所直接面对的却是“和判断力相抵触”的、极端不和谐的形式对心灵的不适。心情在自然界的崇高的表象中感到自己受到激动”它引导人们以精神力量战胜自身的恐惧,并表现出比自然界更为突出的优越性,于是在这种自豪感中,产生了“使人兴奋鼓舞的愉快”。因此康德写道:“谁会把杂乱无章的山岳群,它们的冰封相互乱叠着,或阴惨的狂野的海洋唤作崇高呢”它的景象只是可怕的。无序的大自然不过是引发了人返归内心的心意活动,崇高不只是存在于险山峻岭、怒海狂涛这些自然现象里,而是进一步通过这些现象在我们心中所引起的情感里。 促成从美向崇高(知性向理性)过渡的真正中介是想象力。为了看清这种想象力的作用,有必要按照康德所区分的“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分别考察。“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如果说“数学的崇高”主要是面对无限的自然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力学的崇高”则是“关于自然作为一种势力,乃是一种对于诸种大的障碍优越的机能。它叫做一种威力,假使它对于自身具有力量的抵抗也是优越的。自然,在审美的评赏里看作力,而对我们不具有威力,这就是力学的崇高。“自然界在这里称作崇高,只是因为它提升想象力达到表述那些场合,在那场合里心情能够使自己感觉到它的使命的自身的崇高性超越了自然”。崇高感实质上是“对我们自己本性的崇高感”,即使是在宗教中,人对偶像的崇敬也仍是对自身信念的崇高性的崇敬。无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它们都经历了一个从想象力无力适应自然对象到唤起理性理念来把握或战胜对象这么一个过程――


受挫的“痛感”转化为对超越自身的“快感”的心理过程。“具有自由的主观合目的性的直观活动,由于与理性的协调而带上了无限性,使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尊严。

四、结语

康德美学的功绩在于,宣扬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他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超越了博克的“心理距离论”即一个对象必须要能引起我们关于危险和痛苦观念,而实际上却又不使我们真正陷入危险和痛苦的境地,这样它才能产生一种欢愉之情,从而在我们眼里成为崇高的对象。因为在康德看来,崇高感的产生主要还是由于唤醒了内心的精神力量,使人有勇气同万能的自然相抗衡,并且认识到自己使命的崇高性,甚至超越自然。

【参考文献】

[1] 鲍桑葵. 美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3.

[2] burke.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the fifth edition [m]. london: printed for j. dodsley in pall-mall, 1767: 39, 57.

[3] 康德. 判断力批判(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20 89-90 95100-102. [4] 邓晓芒. 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5553.

【作者简介】 胡蕴玮(1983―),女,江苏东台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美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U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