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体间性的几点认识

2023-06-18 04:3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主体间性的几点认识》,欢迎阅读!
主体,认识,关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主体间性的几点认识

作者:裴苑竹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2年第03

【摘要】主体间性是研究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科学在认识论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即从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体一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哲学也改变了存在_哲学范畴的基本内涵,它认为存在是主体间的共在。 【关键词】主体间性 社会现象 文化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和意义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互相作用的。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创始者胡塞尔那里,主体间性只具有认识论的含义,旨在解决认识论上的先验我们如何可能的问题。从海德格尔开始,主体间性具有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主体问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胡塞尔为了避免唯我论,他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他认为主体性是指个体性,主体间性是指群体性,主体间性应当取代主体性。主体间性既包含着社会性,也包含着个体性。主体间性既否定原子式的孤立个体观念,也反对社会性对个体性的吞没。主体既是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问的共在。海德格尔认为,有两种共在,一种是处于沉沦状态的异化的共在,这种存在状态是个体被群体吞没;另一种是超越性的本真的共在,个体与其他个体间存在着自由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并不是反主体性,反个性的,而是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和超越,是个性的普遍化和应然的存在方式。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科学的认识论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即从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体一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把人类认知的对象世界,特别是精神现象不再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并确认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关系。另一方面,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哲学也改变了存在这一哲学范畴的基本内涵。它认为存在不是主体性的,也不是客体性的,而是主体间的共在,传统哲学存在范畴或是客体性的或是主体性的,都不能摆脱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主体间性作为本体论的规定是对主客对立的现实的超越。

二、舒茨理论中主体间性的体现——社会现象学

在德国社会学领域,舒茨深入思考了通过意义理解进入由符号先行建构起来的现实究竟意味着什么。舒茨认为,我们在选择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时,至少在方法论层面上预先做出了三种决定:首先,我们决定这样了描述现实,以便把它看作是一个从直接参与者的解释活动中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的日常世界结构:“……对于在里面生活、思考和行动着的人们来说,社会世界……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结构。他们预先已经把社会世界划分和解释成不同的日常现实结构,而正是这些思想的对象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明确了他们的行为目的,规定了他们实现行为目的的手段意义理解是生活世界成员的一种特殊经验。当然,社会科学家也必须使用这种经验。有了这些经验社会科学家就获得了基本依据。

舒茨认为第二个决定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并非仅仅只是一种研究技巧;相反,由此导致了对理论结构的特殊规定。社会科学家提出命题所依赖的理解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和所有参与的成员解释其处境和行为关系所运用的前理论概念建立起联系。

可是,语言游戏社会科学家在其客观领域中发现的,而且,社会科学家还潜在地参与了其中,这些语言游戏每一个都有其特殊性。

社会科学理论如何能够做到在依靠具体的生活世界概念的同时而摆脱其特殊性呢?舒茨认为,社会科学观察者采取的是一种理论立场,这就允许他超越自己以及他所研究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视角,在任何一个生活世界都处于超越的位置。

理论立场被认为是不偏不倚的观察者的立场,它应当能够和日常以及切身的兴趣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如果交往行为中有可能隐藏着对于被误导的交往经验的纠正,那么,社会科学家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确保其认识的客观性:即他扮演一个不偏不倚的观察者角色,并由此而隐遁到一个无法通过交往而进入的乌托邦天地中。相反,他必须到沟通过程的普遍结构中去寻找理解的客观性前提,以便确定他是否可以通过对这些前提的认识而明确他通过反思参与解释的意义。

舒茨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是在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中创造出的,因为舒茨认为每个人的意识流在本质上使任何人无法进入的,因而人们只能试图去洞察他人的意图,寻附加意义,从而真正理解他人的行动。

舒茨在建立了自己理论的主要概念后,在此意义上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舒茨把世界分为直接经验社会世界间接经验社会世界。在直接经验社会世界中,个人对他人形成你们关系,但是你们关系不能理解一个人行动的意义,要靠我们关系去理解。在间接经验社会世界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关系,是借助各种理念类型去理解他人,即是上面所说的匿名化的过程。舒茨进一步把理念类型的具体程度称为世界的层,并指出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会从一个时空直接性的世界逐渐过渡到不具备这种直接性的世界。

三、从跨文化比较看主体间性

文化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策略,其自身是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转折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象。现代性表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高歌猛进,科学理性尤其是技术理性的主导性地位的极度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扬,它不仅把内部的一切异质因素扫荡出门,把外来的一切异己力量拒之门外,而且把它的势力扩张到一切其他文化。面对这种侵犯性的文化策略,其他文化虽然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但几乎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然而,随着西方文化改变其扩张策略,随着反思的现代性的推进,它对待内部异质因素和外来异质力量的方式都改变了:他者他性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包容。正因为如此,应该有一种新的策略,一种否定现代性范围内的二元对立的新姿态。这是一种承认杂交文化的策略。中国的当代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杂交文化,它既不是完全本土的,也不是完全外来的,而是跨文化的。这里的杂交概念意味着交织、交叉、互动、文化间、多元共存、尊重差异等含义,实际上就是跨文化所包含的意思。

后期现代哲学开始承认他人、他者的相对地位:个体与个体之间、文化文化之间存在着或是冲突或是共存的关系,而无法让所有的个体或全部的文化认同与某些抽象的原则或宏大叙事。海德格尔承认,哲学终结了。但按照他的诗意之哲学本是精神世界的灵魂,但它却未能征服整个世界,没有成为世界精神。不过,哲学逊位于自己的合法继承者科学技术,恰恰表明哲学的遗产不仅可以留给西方人,同时还会普遍地主宰世界,全球化或许就是西化。 参考文献:

[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8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