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幼教思想对中国的幼儿影响

2022-11-01 10:06: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行知的幼教思想对中国的幼儿影响》,欢迎阅读!
陶行知,幼教,中国,幼儿,思想
陶行知的幼教思想对中国的幼儿影响

学前专科 王书林

陶行知创造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通过对他的思想的深入研究将对我国幼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陶行知文集, 常常引发我们对课程改革理论源头的探寻。陶行知, 历史, 却又是现代的、是逝去的, 却是永远的。在深人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需要再读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宝库中蕴涵的课程思想,来丰富我们课程改革的理论。这次课程改革的许多新观念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陶行知的课程理论启示我们, 读陶行知课程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我们要注重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和提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蕴涵很多的新课程内容。陶行知非常明确地指出“ 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 莫若利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课程为学校之中心, 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 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演绎为幼儿设计课程, 即为幼儿设计教育, 亦即为幼儿计生活。为了强调课程的重要, 陶行知又从反面论述“ 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满足吾人之希望者, 实以根本错误之故。根本错误之尤甚者, 小学校之课程”在这里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归结于课程一个“ 中心” , 一个“ 根本” , 揭示了课程教育中的地位, 一语中的。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观点而这也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这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 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核心理念,而陶行知也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着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发展。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一些理念与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和课程论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幼儿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觉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陶行知的儿童观与现代的师幼观

幼儿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一个确立正确儿童观的问题。儿童观直白地说就是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即如何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和如何教育儿童的观点。在对待师幼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幼儿,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幼儿,赞赏每一位幼儿的独特性、兴趣和爱好,赞赏每一位幼儿所取的成绩。而陶行知的儿童观在以下几方面启发并支撑着当代课程的改革。对儿童的认识,陶行知说“ 人人都说小孩小, 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还要小”、“ 儿童和青年, 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小孩之大,在于他们在于他们有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尊重幼儿, 信任幼儿, 要像陶行知那样, 幼儿交朋友,幼儿当做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环境。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就有我们因转换了角色而得到了收获的喜悦。例如,有一次科学活动时,幼儿在讨论中提出,花生到底是果实还是种子的问题。当时我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而是请他们回家去寻找答案,可以请问爸爸妈妈,也可以去书上找。比赛谁找的答案最准确。像这样的活动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现象,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更轻松、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同时, 我们又不能只看到幼儿“ 大” 的一面, 而忽视其不成熟的一面。陶行知说“ 儿童不但有错误, 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因此教育者的任务,正是要根据事实, 肯定他们的错误, 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走过头,一味地表扬, 而放弃了引导和严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幼儿教育要回归 “ 简单” 。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复杂, , 课程改革也不是让课程越复杂越好。其实, 高明的教育应该追求简单。陶行知曾提出过一个着名的论点“ 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 简单, 是指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 采用易


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教育内容呈现给他们,而不是肤浅和简单化,其前提是教师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幼儿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课程就是要求体现简单、朴实的教育理论很多时候, 简单的也是丰富的, 朴实的也是深刻的。教师要向幼儿学习。陶行知说“ 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他又提出, 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 “ 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 一块儿玩, 一处儿做工, 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们课程提出,幼儿学习的主体,提倡师生的互动和对话, 在互动与对话中, 学生可能成了教师, 教师反而成了学生, 这种角色的互换,是新型师生在课改中的体现。

课程既要解放学生, 又要规范学生。怎样把握其间的“ 度” 呢?陶行知指出“ 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他提出了儿童的六大解放观点,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提醒我们, 当前的课程改革, 首先是解放幼儿, 即使规范也应在解放的思想指导下规范幼儿我们对幼儿的解放与规范应相互结合、有的放矢。幼儿的知识经验必须是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灌输的,幼儿的发展必须在操作中进行。陶行知提出玩具、学具、用具、工具。新课程就是强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实践, 在“ 玩” 与“ 动” 的过程中探究、体验、感悟和提升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与新的课程结构

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 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他说“ 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 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 都是课堂。” “ 您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陶行知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学观上有许多真知灼见, 是他课程观和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资源。 这次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幼儿接触生活,参加实践增进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社会责任感。同时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幼儿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实际。新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幼儿经验的整合。本次课改的亮点是重视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幼儿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幼儿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相符合。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 互为作用。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能学以致用的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陶行知用生活来教育的思想内涵, ,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 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每年的九月都有新生入园,在新课程中,我们把《幼儿园真好》这一主题放在了最前面。主题中的儿歌活动《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告诉幼儿亲亲爸爸,亲亲妈妈,高高兴兴的离开家,做做游戏,听听故事,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在朗朗上口的儿歌里,幼儿脱了对家长的依恋。通过活动《我带宝贝上幼儿园》《阿文的小毯子》让幼儿轻松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二, 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把课程、教本当做世界, 现在要把世界当做课程和教本。从吃的水果到自然现象到社会上的热门事如奥运会、世博会只要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得到发展的事都可以生成课程其三, 生活中的人们应该是我们的老,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陶行知所说“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 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地生活。” 课程改革除了在“ 事实” 层面上走进生活外, 更要在“ 意义” 层面上联系生活。陶行知说“ 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应怎么办要发现、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为了改造生活, 必须有工具。而与生活相联系, 则是为了摆脱书本的束缚。陶行知认为, “ 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 “ ‘ 生活即教育’ , 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 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课程改革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只要我们走进生活, 育就将变苍白为丰富,变枯竭为鲜活,变无力为充满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2j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