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折花绣香,闹字当头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价值
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通感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而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
比如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还有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种由抽象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诗中通感是“闹”字当头。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大好春光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在古诗中有很多种通感的类型,比如以听觉表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红杏枝头春意闹);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嗅感、视觉和嗅觉(哀响馥若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触觉与听觉、触觉与视觉(“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质上讲它来源于人的本能,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艺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在修辞过程中,通感还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受其冷暖的真实感。
由于从古至今各个时代,从古诗到白话文小说各种文体,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导致到今天还有谁会对“笑的甜蜜”、“表情冷漠”、“一弯寒月”这种最基本的通感的应用提出质疑吗?大概大家已经不把这些当成通感来对待了。而这也是通感的魅力所在,古诗由于通感更富于美,通感也由于古诗对它的应用而长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10P4.html